《风声鹤唳(纪念典藏版)》读后感1600字
作为《京华烟云》的续篇,《风声鹤唳》延续了林语堂先生的思想精华,与前者相比,《风声鹤唳》篇幅较短,但在我看来他的思想外延更宽泛,在于他既承袭了前者的道家思想,又融合和佛家禅宗思想,将二者聚集到“生死”概念中,加上此期中日战争开始,客观上为作者的生死观更添加了广博之意蕴。纵然日本作为侵略者,强大而又目空一切,入侵者不光要占领土地,更要屠戮国人之身体以及思想,但一个民族之延续在于其遇大敌而“为生而死”的坚决,从前部木兰侄女阿瞒示威游行而死和阿通抗敌从军的坚强意志到老彭无私博爱、丹妮的灵魂转变和博雅为爱而献身的种种,无比体现出作者关于生死的独有思想。无疑,他的生死观以道家所主张的“永生”(非个人长生不老)为主体,融合儒家的家国义气与佛家的生死轮回,而最终都是表达“何为永生”的真正含义。
林语堂先生笔下蕴含着独有爱情、家国、生死观。从爱情来说,有只为肉欲而衍生的情感,有相互尊重而有的彼此习惯,有只为守护而产生的不离不弃,更有慈悲为怀而心生的爱之广博。丹妮(梅玲)此前作为有妇之夫的姘妇,也许此间有爱情包含其中,但首先以肉欲为基本需求,为了男方可以一夜不眠、苦苦等待,这是对肉欲之爱的依恋,男方对她则更甚,甚至博雅,也是被她的身形、言语的曼妙而吸引,此间仍是肉欲之爱,到后期,博雅为成全丹妮与老彭而有的“为爱而死”的壮举,则是由肉欲而升华到的守护之爱。反观老彭对丹妮,一开始就是以“禁欲”为起点,由最初的“帮助”到后来的“无私”,无不体现出老彭对女性关爱的独特,无论是对玉梅还是陈妈以及各种女性,他都是一视同仁地去关怀。他不厌恶丹妮曾经的姘妇身份,不在意她未婚先孕与博雅的种种关系,一如既往地对她好,从朋友间的相互关爱到“无私之爱”,体现出他作为佛家子弟的深沉伟岸,甚至以他的思想濡染了丹妮,使得丹妮的灵魂获得了根本的转变,她不再依附男人,不再强调女人的卑微、男人的优势地位,在战争导致的频频生死历程中奉献自己的大爱精神,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真正的爱情需求,而向老彭大胆表明心迹,但在博雅“为成全而死”之后,又承担起对遗腹子归属的责任,与老彭相知,同时对博雅相守,在这个过程中,丹妮终于超脱了对肉体的执念,归于平淡。
再谈家国,林语堂先生向来都以细微的人物命运展现宏达的时代背景、不朽的家国情怀。用人物的语言表达对国家危亡的担忧,以博雅为例,虽是富家子弟,整日以个人喜怒为中心,要么因为对凯男的厌恶而愁苦,要么因为对梅玲的爱恋而慌乱,看似只关爱小我、不谈时事,但在上海沦陷后,独自前往大西南探索,以战略家的眼光仰望祖国的大好山河,并在危急时刻以身殉国。老彭本就是游击队的战友,在战争期间,深入敌境,以身赴险,成就最伟大的博爱,丹妮因他而承担起拯救生命的重担,陈妈因她延续了生命(虽然很短暂)。
关于生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玉梅因为生了日本人的孩子而亲手杀死了婴儿,这在老彭看来是父亲的业由婴孩来报,是为佛家的业因果报。还有陈妈,等到她的儿子,母子相逢,却也是最后一面,听着故事安然死去,心愿已了。我想到我的母亲,在病痛中苦苦等待,只为见到我,四年前,我于寒假期间回到了家中,给她买了各种食物,都是她之前舍不得吃的,然后我喂给她吃,她看起来胃口很好,但是吃完就吐,她所有的表现都是为了让我安心,好让我知道她还能进食,还能继续活着……在我回家第三天,她就在痛苦中闭上了眼睛,永远离开了。我相信人的意念可以战胜死亡,或者可以延迟死亡时间。陈妈与我母亲相同,都是在了解心愿后与世长辞,也许这就是佛家所主张的。我一直都以为是迷信,但此刻,我相信,看不见的不代表不存在。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我相信都是在生死的案例中衍生出的哲学,经历种种,都是为了超脱生死,为了永生,几乎所有的哲学都在寻找答案,林语堂给出了答案——爱的无私,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风声鹤唳(纪念典藏版)》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