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1800字
最近和乐乐打电话的时候,说道我在看一本经典的欧洲小说,两人开玩笑之间说道,一向觉得这类书阿,总给人“油腻”之感。她的映像来源于家中曾有的藏书封面,而我或许则是因为对这昏昏沉沉好几周以来勉强阅读,总是在午饭时hhhhh
油腻,现在一想到的确是发笑的,若不是当初的时代,这里面的内容不外乎都是我们能想象到的。穷帅小伙的逆袭之路(虽然这路都没走完),为了权职的负心汉故事,诸如此类,可是却又并不完全。
想看这本书起因是废寝忘食读过priest大大的默读以后,第一个故事便是以红与黑为主题,犯罪人是个于连式的人物,精巧的故事让我不自觉想了解,作者看到的于连,是什么样子。有幸拜读,得以一见。
于连这短短二十三载人生,他都是虚无的,只有到了最后这里,最后在法庭上,他把自己的所思所想不加伪装的展现出来抨击那个社会和时代。在牢狱里他终于直面了自己的虚伪,明明这空荡荡的地牢,却觉得有人在监视他旁听,甚至自言自语都还说着不切的话。
他作为教士却不信教,不甘平凡却又融入不了成为不了那骨子里的阶层人。他苦苦伤心,为拉穆尔小姐撕心裂肺,却不是真的爱,那是征服,占有,就像书里曾说,这情太冷了,冷到刺骨。他面目可憎,却又仍带着当初穿上黑袍,清晨出现在瑞拉夫人花园时那点固执和傲。复杂到,从一开始先入为主的生厌,反感,讥讽,直到最后,却怅然 不知如何说道。
书中两位女性,一位瑞拉夫人,一位拉穆尔小姐。前者是市长夫人,虔诚纯真,最令我记忆深刻的就是当她在面对被丈夫发现的危机时,泪水浸湿了信,却还有理智将一切安排妥当,热情而又机智。而拉穆尔小姐,不得不说,在我个人看来,和于连是绝配,她是那个时代有一点思想的女性,宠爱集身,在她烦闷无聊的贵小姐时光,莫过于比叛逆,更愉快的事情。于连在她这得到了前程,她也得到了她最敬仰的故事中的情节,她即便是有着于连孩子,却也称不上是爱,她沉浸于自己一昧付出的悲剧式英雄的故事和形象中。或许,这也叫一种爱(笑:-D)
故事里不仅仅有这些人物,那些上层阶级,巴黎客厅里的人,那些神甫,神职人员,那些官员(说到这真是悔恨看得太晚,现在的我把历史全忘光了,涉及欧洲历史情节部分不能好好体悟)都是这个故事重要的构成。而我们不难看到,神权不需要有思想的教职人员,他们只需要顺从与愚昧。在于连监狱外高呼拯救于连灵魂的教士被40郎的布施打发住了嘴,被瑞纳夫人领去新的阶层得利消停。在最后,甚至于连的父亲,被于连的财产问题转移了注意。
“我爱真理……但真理在哪里?……到处是尔虞我诈,至少是招摇撞骗,连最有德行的人、最伟大的人,也不能免俗。”
于连曾在一次思考中恶狠狠对拉穆尔小姐说道,到底是卖身投靠,还是偷窃。
“真理在哪儿?在宗教里……”他苦笑一下,表示不胜轻蔑,“是的,在马仕龙、弗利赖、卡斯塔奈德之流的嘴上……也许在基督教的教义里,但今天基督教的传教士并不比当年的使徒有更好的酬报……圣保罗所得,无非是能号召信徒,传播教义,广受称颂……”
“啊!倘若有真正的宗教……我真是个傻瓜!只看到哥特式大教堂、嵌花玻璃窗;我脆弱的心把嵌花玻璃上的教士想象得十全十美……我的灵魂能理解他,我的灵魂需要他……而现实中找到的,却是个满头脏发的自负家伙……除了缺少点风采,跟博华西骑士没什么两样。
这部《圣经》,他已是背得滚瓜烂熟;想起其中的文字,心里却平静不了……“但是,既然讲三位一体,天主这个伟大的称谓,给教士糟蹋滥用之后,我们怎么还能相信?”
清醒如詹士派的彼拉神甫在面对世俗的神学院,却不得不装作不知道,看不到,便唤不醒心中那点东西。这都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这一版,我曾经抱怨译者的翻译太注重于词藻,曾经忍着性子磨自己一页一页翻看下去,当看到下篇开始,就像于连从神学院的暗无天日跻身巴黎那崭新的社会,似乎是突然来了劲儿,而在此后的阅读中,其实也不能不佩服译者,结合于他渊博的见识,展现给我们读者新的理解和天地。
在豆瓣上有一个很合想法的书评,并且书评人以她的角度普及了一定的,我所缺欠的知识,如果得到允许,我再发过来~
其实一开始我是喊着只给三星的!但是下篇开始后以及结尾这于连开始行刺时,完完全全吸引住了,所以,熬过了上篇,就像熬过黎明前的黑暗,尽管你要说这名著到底告诉我们什么,我是说不出啥大道理了。那就好好做人,至少怀着我们青年人的光和焰,温热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红与黑》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