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_1200字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1200字

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本书,为什么有人花四个小时来看,而有人花四十个小时来读?有人评三星有人评五星?在我看来最大的可能就是因为书中的内容给读者带来的感受不同,这种差异与读者的年龄,经历以及生活背景关系很大。

第一次读卡洛伊的作品,立刻被深深吸引,连续细细品读两遍,有一种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感觉。这部小说里,作者采用了独白的写作手法,在四位主人公的絮絮叨叨中,为读者描述了两段失败的婚姻。在看似简单的感情故事背后,引起了我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最主要的是,对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问题,我不仅仅站在个体的角度去感受,更以抽身事外的旁观者的角度,或者说以上帝俯视人类的视角去进行了深深的思考(好像有些自不量力的感觉)。

思考一,一个人的出身对其一生的影响有多大?如果我们觉得人生来是不平的,那么通过个人后天的努力,多少人可以完全缩短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到底是什么?而统治阶级口中喊出的人人生而平等其背后隐藏的究竟是什么?

思考二,人类走进婚姻的目的是为了什么?隐藏在婚姻背后的真相又是什么?婚姻带给我们的为什么不是想象中的幸福?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普遍认同三观不同的人在婚姻中很难幸福?

思考三,我们选择自愿拿起一本书品读是为了什么?哪一类人才算是真正的读书人?有几个人认真思索过文化两个字代表的究竟是什么?都说文化要传承,那么传承的内容指是究竟什么?

思考四,文明究竟是什么?人类亲自定义的文明在以什么方式前进?人类集体认同的文明带给个体的感受是什么?这种感受能代表文明的真正内涵吗?

思考五,在不同层面上,如何定义贫穷和富有?我们究竟是因为什么而痛苦焦虑?在人群中,在爱情里,被被称作亲情友情爱情的各种感情环绕中,我们为什么会想逃离?这种孤独感究竟有没有办法被医治?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问题大而无用吧?我不想给人一种多愁善感、杞人忧天、尤其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读这完这本书,我确实心情压抑,更有一种被虚无包裹的感觉。我仿佛看到了木心先生在异地他乡的深夜里奋笔疾书的身影,感受到了贾宝玉一身红衣隐遁红尘的决绝,想到了作者饮弹、茨威格服毒,也更明白了佛陀耶稣存在对人类的意义。

昨天在微读想法圈看到了一位书友相当精彩的书评,起名卑微中绽放,里面借用了清代诗人袁枚《苔》里面的四句诗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细品,喜欢,有豁然开朗之感。后两句完全可以看成人类在世间努力活着的写照,而前两句则可以作为人类个体如何轻松活着的指南――简单而顺其自然。写到这里,我想到了在故事的末尾,年老的彼得穿着破旧的衣服,迈着蹒跚的步伐消失在贫民区里的身影,也终于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精神贵族――那是在历尽沧桑、在通透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后,还能坦然微笑面对生活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