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读后感3500字
【一本不难读的圣贤小说】
《王阳明》是我第一次鼓足勇气试探阅读的古圣贤长篇历史传记小说。“古”有相距遥远、晦涩难懂之意;“圣贤”两字对我而言,如西方国家《圣经》般肃穆神圣。脑海满屏浮现的是《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传承几千年的国之文化精髓,及孔子、孟子、朱熹等圣贤之人。以前读的书说的是“人”,这次阅的是“神”,有顶礼膜拜“净手”阅读之敬。当然,一部历史传记小说编撰与执笔者的人生阅历、写作经验、文字功底、知识积累、包括价值观等等息息相关。功力深厚,撰写出来的小说如窖藏百年的老酒,让人读起来醇香四溢、甘甜沁脾、酣畅淋漓、意犹未尽。反之,形如鸡肋,味同嚼蜡。我们读的是“书”,阅的可能是作者的“意”,也就是他个人理解的“史”和“史中人”。
作者王程强67年生人,河南某社编辑。2005年研究佛学心经等,2011年着手撰写王阳明,2016年出版《学做圣贤》《龙场悟道》《我心良知》三部曲的长篇历史传记小说《王阳明》。以他多年修身养性之经历,研究王阳明心学与良知,用其简单直白、现代风趣、张驰有度不失厚重细腻丰盈之风,让读者摒弃晦涩“难以维系”阅读压力之虑,随君入“瓮”。
一、圣贤也是普通人,少小也曾矫狂过
5岁开口说话;
少年离家出走草原;
“高考”两次落榜(第一次“格竹子”失之交臂;第二次“用力过猛”烧“糊”了);
复读成立高考领导小组,制作考试指南手册,聘请相关辅导老师等。
二、经历风雨,淬炼“心学”。
1.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为因谏言受押官员求情削职入狱,遭受仗责陪刑,差点毙命;
2.正直清风,遭受追杀
不苟安、不屈从,贬谪途中遭遇追杀,不得己佯装跳水自杀诈死脱离,化解危机;
3.迷茫无助,前程未卜
贬谪贵州龙场驿站,“四无”(无片瓦、无编制、无设施、无配给等)、
“四有”(有蛮荒、有械斗、有恶瘴、有欺压等)现状,无助绝望孤独迷茫僻居潮湿山洞;
4.直面现实,沧海桑田
开荒种地保自足,站桩修身成心学。“龙场这里,从此没有了王进士,没有了王主事,没有了王驿丞,没有了王大人,没有了王老爹,没有了王诗人,只剩下一位会看书、会刨土、会插秧、会做饭、会吃喝、会睡觉、会呼吸的王阳明”。
三、我心良知,宠辱不惊
1.剿匪平叛肃流,军事智慧上线。
赣南剿匪,入深山穿密林联界府造声势齐合围,清除顽匪显战功享朝恩;面对宁王反叛果断立决,虚张声势,以小博大以弱篪强,勇平叛乱智擒宁王…。
2.功高盖主,蜚语谤言,淡然置之。
正德皇帝荒淫顽劣,率兵南下享乐抢功,太监智囊团颠倒黑白,肆意诽谤。面对无功反责,祸害伤民境况,大局为重,劝阻入赣。悟透“良知”,宠辱不惊。
四、不得不正视的圣贤成长环境:
1.出身很重要
书香门第之子。爷爷老师/读书会会长、父亲进士。
写字、读书、下棋、抚琴等“耳廝鬓磨”,基本功扎实非常人能及。
2.朋友圈很重要
- [x] 舜象等若干读书会:爷辈组织围圈若干志同道合学友的读心会,如一粒种子,在各时各地萌生发芽传播。
- [x] 高知朋友圏:学友大都高中进士仕途通达,这些同学在未来给予先生支持帮助巨力。
- [x] 三人学习小组:一人自学,容易懈怠;三人为众,互相督促,一起进步。王阳明(“格7天竹子”)与湛若水(耄耋之年抬棺讲学学痴)、黄绾(“格1天蚂蚁”王阳明亲家)组成“心学”讲师团,开班巡讲。
圣贤,师也,传道授业解惑。是学识、意志、悟性、智慧、匠心、执着煅造焠炼出的一个圣人。纵观王阳明58载,是致力学习的一生,是苦僧修行淬取的一生,也是匠心传道的一生: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先生大行无憾而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说法:“立德立功立言”的完人有“两个半”,王阳明是其中一个,另一个是诸葛亮,还有半个完人是曾国藩。日本一某高级将领有幸接触了“心学”,从此一生只崇拜王阳明一人。针对日本、新加坡等国众人热捧阳明先生著的《传习录》现象,蒋介石了解后叹然道,中日两国的差距就在于一个王阳明。可尊可敬一代圣贤!
学识浅薄阅读的我无法支撑达到全然理解释然的高度和境界。但稀释缩小附会至个人,几个观点我很认同也很受用:一是家庭对价值观确立与引导非常重要;二是与什么样的人交往,决定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三是“三学”成长曲:学生存;学生活;学生命(先学生存的技能,再学生活的艺术,最终要学会把身心生命安顿好);四是大道至简,言简意赅。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近期,央视热播节目“习语近人”,典语出自“四书五经”,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等。国家最高领导人用醇厚扎实的文学典语运用,向全世界展示我华夏五千年历史文化精髓魅力,延绵承继我中华博大精深浓郁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国民对于国学的关注、推崇,也越来越重视越来热衷了。启蒙推动我去阅读的动力来自某童鞋对古典诗词的兴趣爱好,找到“望月”阅读之年带来的精神乐趣,未迷失颓废止步于偏隅而安的中年慵懒中。
既然现有道行修炼“格”不了竹子,不妨学学圣贤,去游山看水,定期给“心”洗洗澡,也算“知行合一”致敬一下圣贤。嘿嘿。
附录小说彩蛋“涨姿势”:
一、礼仪/养生篇
- [x] 坐姿:坐到板凳的三分之一处,两脚与肩同宽
- [x] 养生:不管是打坐,还是练功法,甚至平常行住坐卧,每时每刻,舌尖都要抵住上腭,此时产生的唾液叫甘露,我们道家视此为琼浆玉液。持之以恒地收集吸收,天长日久,肠胃功能就彻底好了。
- [x] 礼敬:圣人的抱拳不是一掌包一拳,而是半掌包半拳,左手四指在外,两大拇指左下右上,被包在右手掌心,左手大拇指尖掐于右手小指节与手掌根,右手大拇指掐于右手无名指掌根处,这样,两个大拇指和两个食指围成一个太极图,这既是圣人礼仪,又是手印,对人是礼敬,自处时是居敬。
- [x] 站桩: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两膝微曲,全身上下挺直,尾闾像有个尾巴一样,向下垂直;头顶像有根绳子从上面吊着一样,全身上下一线贯穿,保持一个直。眼睛微闭,或者睁开。舌尖抵住上颚。这个是连接任督二脉的桥梁。抬起两臂,在胸前抱圆,两肘上举,十指张开,两掌相对,相距半尺。两臂高低范围,上不过两眉,下不低于肚脐。目的是采气、养气强身健体的话,就下举;如果为了道学练功,就高抬。高低可以根据目的和体力自由掌握。每次以三刻钟为宜。长短时间不限,长了多受益,短了少受益,长短都受益。每天至少一次,三个月到半年,身体就强壮了。
- [x] 练功不收功,等于一场空。两掌相叠,左掌在内,捂在肚脐上,静静心,让身内气机平复下来。然后,抚揉肚脐部位,左旋三十六次,右旋三十六次,一补一泻,调理肠胃。之后,两掌互相搓,搓热,用两掌干洗脸,上下来回九次,九代表多。最后,用十指梳头。这是收功动作。
二、学习悟道篇
- [x] 意志第一,身体第一。没有好身体,装不下学问。没有个好态度,接受不了好的方法(叹息阳明先生58岁离逝);
- [x] 强化学习方法及路径。写日记、做事要有计划安排,多走、多拜、多学,是获得成就的一个法门。
- [x] 不下功夫,书上是书上,自己还是自己。只要下功夫,不求自来。
- [x]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一半。怀疑是觉悟的开始。概括为两点,一是静坐读书,二是自学自得。
- [x] 懂道理的人多了,就像点灯一样,灯越多,黑夜就越亮堂。
- [x] “三解”得智:理解、悟解,行解。
- [x] 谦虚才能接受东西,地不凹蓄不住水,凹不深存不住精神。
- [x] 修学阶梯:《大学》前58个字是经。“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定、静、安、虑、得,这六字就是修学的阶梯。
- [x] 知行合一:梨子的味道不是说出来,是吃出来的。人人机缘不同,神秀大师是一口一口吃的,方法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大师是一口吞吃的,方法是‘身非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两座桥,一座是一步步走过去的,一座是一步飞过去的。圣贤学问得亲身实践,得有心得。否则的话,圣贤的话是圣贤的话,不经过自己亲身体验,根本不会知道圣贤的本意。
- [x] 当兵的没粮吃,吃粮的不打仗
- [x] 廉价的鼓励,激发的是浮躁。
- [x] 写奏章注意一个原则,对事一定要说得直接明确,对人一定要处理得婉转含蓄。
- [x] 庙堂上钦定的,对与不对,在权力不在道理。
- [x] 经典往往言简意赅
- [x] 不能直里取,就从曲里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王阳明(全集)》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