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1400字
本书作者铃木大拙是著名的日本禅宗大师。由于他写了大量英文禅宗著作并在美国各大学演讲,使西方世界对东方禅宗产生了兴趣,禅宗由此开始在美国流行,他被誉为“世界的禅者”。60年代盛行的“披头禅”(Beat Zen)据说就是披头士们在听了铃木大拙的演讲后逐渐放弃酗酒、大麻等不良嗜好,转而通过对禅的研究和修行,以求心灵的超脱和归宿。
禅宗是佛教形态之一。公元6世纪由南印度传到中国,8世纪即初唐开始在中国发展,13世纪宋代后期传到日本。日本文化深受佛教,特别是禅宗的影响和渗透。并不是说禅宗是塑造日本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唯一因素,但禅宗影响了日本人的性格及其文化的形成。
书中说:“欲明白日本人方方面面的文化生活,关键要深入了解佛教禅宗的奥秘。没有禅宗的知识,就无法理解日本人的性格。”的确,如果之前读过《金刚经》、《坛经》、《楞严经》等佛经,知道一些禅宗公案,那么读本书就比较容易理解一些。
武士道。以慈悲为怀的佛教,在历史中从未参与过与战争有关的活动。那么禅宗又如何成为日本武士战斗精神的动力呢?书中讲:并不是禅教唆了武士,而是武士的精神觉悟与禅的直接性、实践性的教义之间有着一种逻辑关系。对武士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必死之念,唯切身领悟此念之时,方能彻底完成自己的使命。禅的目的是要让人从生死羁绊中解脱出来, 而其修行需要的意志力正是武士所必须具备的素质。“无畏而死”是武士,也是日本人最为崇尚的思想之一,为了自己认为是正确的某种理由而牺牲生命,,一旦下定决心绝不回头,勇往直前。这种力量有时或许是一种恶魔,从日本自古以来经常以某种理由为借口而进行的诸多战争中可以得到证明。但毫无疑问,这种力量是超人的,作用是惊人的。
剑道。在日本所有的艺术中,剑道之所以最接近禅学,是因为剑道更直面生死大事。在搏击之时,只要心有所思、有所挂碍,其后果必定是灾难性的。极度专注的状态出现之时便能清楚明了地分辨主体与客体、人与行为。坚毅果断是剑道之第一要素。没有果断的行为,就不会有专注的心,更不会有辨别事务的能力。当行动完全不受任何干扰的这一刻,即是禅宗的“无心”之状,无心之心便是剑术的最高境界。
俳句。日本特有的一种诗歌形式,表达关于禅宗“悟”的体验。用极简的17个字,“无技巧”地暗示“永恒的孤绝”的禅的精神。
茶道。茶道精神概括为“和、敬、清、寂”四要素,其中前三个属儒、道、神,而“寂”则与禅相通,即单纯、孤绝、空。茶士说:“当我坐在茶室里举起茶杯之刻即是超越时空的永恒,喝茶时我是把整个宇宙喝进肚子里”。他要表达的是单纯陷入宁静深思的状态,一种深藏在寂之下的难以言表的静静的喜悦。
禅宗主张切身体验,通过直觉获得对生命及事物的终极真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这其中的深意无法透过语言文字解释清楚,必须躬亲体验才能感悟。禅宗六祖惠能听闻此句而大悟,而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谈禅论道,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一念不生”呢。武士道、剑道、俳句、茶道,日本人将来自异国的禅的精神融入到了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把抽象的思维变成活的生活,寻求通过艺术形式使自己获得短暂的呼吸和解脱。
从表面看日本最盛的宗教是佛教,但其实日本治者阶级的宗教是神教。在这儿不展开,先留一笔。
柳绿 花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禅与日本文化》读后感_1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