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道》读后感2400字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只有“集体无意识”即集体人格才有普遍意义。每个古老的名族在最早的“神话”时期就播下了种子,历经悠久的岁月沉淀为集体人格,这样的“集体人格”是“有故乡的灵魂”。(非常喜欢这个词)
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
古人心中的君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作者选出了九项君子之道来对君子作了轮廓性描述 :
一、君子怀德;
二、君子之德风;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荡荡;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礼;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耻。
下面展开来看:
一、 君子怀德
这是君子之道的起点。
德是什么?主要是指“利人、利他、利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二、君子之德风
来源,是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段话: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可以这样翻译:
君子的道德像风,民众的道德像草。风吹向草,草就随风倾伏。
孔子主张,左右民众动态的风,应该是道德之风、君子之风。
这个观点又引申出了另一番意义:凡是道德,便应成风;凡是君子,便应成风。
三、君子成人之美
话依然是孔子说的,整句如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美”与“善”近义,大致是“好事”的意思。
“成人之美”,也就是促成别人的好事。这里的“人”,并不仅仅是指家人、友人、认识的人,而是范围极大,广阔无边。
“君子”与“好人”有微妙差别。“好人”必然会“与人为善”,但“君子”除了“与人为善”之外,还会“成人之美”。在灾难面前,“君子”与“好人”做着同样的事,但在无灾的日子里,“君子”更会寻找正面意义的形式享受。为此,他们比“好人”似乎更高雅一点。
每个人都可以自行把握“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内心依据,这就是我们都熟悉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君子周而不比
原文见《论语·为政》。孔子说: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还是伟大的导师孔子哈~)
“周”,是指周全、平衡、完整;“比”,是指粘连、勾搭、偏仄。
作者把这话翻译为: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孔子还说过相关的一句,算是补充: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李泽厚翻译为:“君子严正而不争夺,合群而不偏袒。”
为了更明确君子与小人在团体里的不同表现在这儿,作者又引用了我们都熟悉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过,他的解释不同以往:君子,是一个个不同的人;相反,小人,一个个都十分相似。(我以往把这话理解为君子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一切为共;小人左右逢迎但一心为私)
五、君子坦荡荡
“君子忧道不忧贫”, “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因为心底干净,无愧无疚,没有什么好担忧的,更没有什么好害怕的,所以能做到“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自由境界。由此孔子得出了又一个重要结论:“君子不忧不惧。”
六、君子中庸
中庸,是儒家设定的思维杠杆。
作者着重介绍了中庸思想提出的背景: 人类在开始拓植文明之后的很长时间,艰险的环境危及生存,不得不处处运用过度之力。以暴易暴,成了人类生活的第一规则。 强大、威武、雄蛮,变为多数权势者和庇荫者的人格企盼,也成为大家的生存方略。
明白了这么一个整体背景,我们也就懂得,孔子为什么要把中庸思想说成是最高道德了。
中庸之道的提出还与“天人合一”的基本思维有关。中华文明的基础是农耕文明,紧紧地依赖着四季循环、日月阴晴,因此很清楚一切极端主义都不符合天道。夏日炎热到极端必起秋风,冬天寒冷到极端即来春天,构成一个否定极端主义的生态循环圈。《周易》里有这样的卦辞:
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
七、君子有礼
精神需要赋形,人格需要可感,君子需要姿态。
“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以为民坊者也。”
什么是礼?对人的性情加以节制,从而对民间作出防范性的示范。
前面说了 “君子之德风”,君子的品德需要传播。有效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君子本身的行为方式。
君子有了礼,才会有风度,才会有魅力,才会美。正是谦恭辞让之礼,使君子神采无限。这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最佳标识,也是东方人文美学的最佳归结。
八、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在当代思维中又可引申为“抵抗人的异化”、“防止全面工具化”等等。
“君子不器”的教言主要会给我们两方面的帮助:
第一,尽量不要成为器物的奴隶。
第二,尽量不要使自己变成器物。
无论是不做器物的奴隶,还是不做器物本身,有一个最简单的防身术,那就是坚持做一个平常人,一个有体温、有弹性、不极端、不作态的平常人。这又与前面所说的“君子中庸”联系在一起了,可谓:君子因中庸而不器。
九、君子知耻
孔子说,君子,包括“士”,必须“行己有耻”。也就是时时要以羞耻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道义底线”上的反省和警惕。
“耻”的问题,孟子这样说: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这后半句的大意是:
为无耻感到羞耻,那就不再耻了
孟子还有的另一番“耻论”:
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尽心上》
作者的翻译是:
羞耻,对人来说是大事。玩弄机谋的人不会羞耻,因为用不上。他们比不上别人,却不羞耻,那又怎么会赶上别人。
鉴于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在不该羞耻处感到羞耻,在应该羞耻处却漠然无羞。所以荀子在此做了总结,帮助人们分清什么该羞耻,什么不该羞耻:
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翻译为:
君子之耻,耻在自己不修,不耻别人诬陷;耻在自己失信,不耻别人不信;耻在自己无能,不耻别人不用。
因此,不为荣誉所诱,不为诽谤所吓,遵循大道而行,庄严端正自己,不因外物倾倒,这才称得上真正的君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君子之道》读后感_2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