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读后感_2000字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读后感2000字

阿里·沙维特在《我的应许之地》里描述出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犹太人形象,尤其是代尔亚辛村大屠杀与吕大城屠杀事件似乎展现了一个新“纳粹”的形象,而汉娜阿伦特这个德裔犹太女子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里描述出了一个与纳粹“同流合污”,卑鄙的抛弃了同胞的犹太高层委员会的形象,进而引发出的非议与责难铺天盖地,争论不休。 两者都展现出反思的力量,深刻思考的魅力:一个身怀家国情怀对以色列用情至深;一个强硬到底,坚持自己的信念“法庭审判必以公正为原则”决不妥协。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是汉娜阿伦特最受争议的一部作品,许多出现在艾希曼一书中的洞见和挑战,对于广大公众来说还为时过早,令他们措手不及。这部有些“穿越”的作品时至今日读起来也很有启发意义,比如巴以冲突下,被迫远离家乡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就跟第三帝国如日中天时期的欧洲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如出一辙,虽然后者并没有遭遇“最终解决”但被驱逐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之所以吸引汉娜远赴圣城报道这次备受关注的审判是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像艾希曼这样的纳粹屠夫,想通过法庭证词去揭示“纳粹造成欧洲文明社会道德坍塌的全部真相”。从参加庭审的第一天起她就发现了艾希曼的“与恶不同”,通过后来的深入了解与审判的持续展开,“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就成为了该书的副标,而“平庸之恶”也成了讨论的焦点。汉娜在给好友信里有提到“他其实挺笨的”、“他甚至都算不上凶恶”、“爱说大话、烂记性”,一个号称“死亡执行者”的纳粹战犯竟然是一个平庸之辈,这似乎打破了认知常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条逻辑线索隐隐浮现“把个人变成行使职能者和统治机器上赤裸裸的齿轮从而对其去人格化,是极权统治机器的本质” ,矛头指向纳粹极权统治,在一种恶的体制下,平庸之辈会在一种“合理合法”的环境下犯下反人类这样的罪行。
思索至此,汉娜抨击的对象开始转向耶路撒冷审判本身。法庭所在地原是一座剧院,在大卫本古里安的要求下把它变成了继纽伦堡审判之后又一次最受瞩目的纳粹战犯审判场所,汉娜称之为是“一场庭审秀”。这场秀的开端就饱受诟病:艾希曼是被摩萨德特工从阿根廷秘密绑架回以色列。这行为一定会引起严重的外交风波,而本—古里安总理在给阿根廷总统的一封信(1960年6月3日)里解释说,以色列虽然“形式上触犯了阿根廷法律”,但只因此案关乎一个人,“正是这个人,艾希曼,在整个欧洲组织了[对我们六百万同胞的]空前规模的大屠杀”,这之后阿根廷方面竟然也没有继续追究。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以色列没有权利审判艾希曼。艾希曼所犯之罪远非一般刑事案件,“反人类罪”是对人类共同体的侵犯,,此类犯罪是且只能是在一部具有犯罪性质的法律之下、被一个具有犯罪性质的国家所实施。以色列仅在国内法框架下判处其绞刑非常没有“想象力”,如果以色列将此案诉诸于联合国框架下,以没有先例为由促使整个国际社会对此案投入关照,并设立国际刑事法庭,为日后的审判留下模版将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因为汉娜认为“耶路撒冷审判并没有采用这一基调。这场审判作为最新一起“后继审判”,在给未来同类审判提供先例方面,它非但没有进步,反倒退步了。假如这场审判没有让人意识到,未来有可能还会发生类似的犯罪,那么,就算审判的主要目的——对艾希曼进行控诉、辩护、审判、惩罚——已然实现,也没多大意义。人类的真正本性是:任何行为一旦发生并且被人类历史记载下来,它就会一直潜伏下来,哪怕时过境迁。没有哪种惩罚具备阻止犯罪行凶的威慑力量。相反,无论惩罚的力度有多大,只要一种特定的罪行出现过一次,重现的机会就远大于首次出现的概率。” 汉娜期待的是公平、正义、是给人类上一堂法治课程,而大卫本古里安有意将艾希曼审判当作政治交易,即巩固以色列与阿拉伯世界的对峙,迫使联邦德国在赔款到期之后继续实行财政妥协。 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政治家在他们各自的“最终解决方案”下,事态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
我们很快就看到,批判艾希曼一书的人不止于亲复国主义团体。汉娜·阿伦特发现自己面前有一堵墙,她不得不经历令人难过的一幕——就连那些犹太老朋友也拒她于千里之外。其中还包括库尔特·布鲁门菲尔德。那是她从三十年代早期就结交的思想密友,正是他把她带进了柏林的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她又在巴黎继续活动。同名电影《汉娜 阿伦特》关于这个细节有过很好的艺术处理。当《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书面世后,批评指责扑面而来,多年的老友库尔特卧病在床,汉娜前去耶路撒冷探望。汉娜以为库尔特会跟别人不一样,可以理解她,结果库尔特对她发出两次近乎责备的发问“难道你不爱你的同胞吗?” 汉娜在震惊之余给出了一句非常之经典的回答:“库尔特 你是了解我的,我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特殊感情,又为何偏爱犹太人?我只在乎我的朋友” 1964年汉娜阿伦特接受高斯的采访,深思时会习惯性的看一下自己的手,整个采访过程烟不离手,并且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哲学家,她只觉得自己是一个研究政治理论的学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读后感_2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