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美联储主席全传》读后感_4000字

《美联储主席全传》读后感4000字

时至今日,最近的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已过十年。因为当时自己还是一个懵懂的学生,所以并没有特别深的体会,不晓得多少人倾家荡产,更不知各国实体经济会遭受怎样的创伤。如今,世界联通、经济全球化,因而一旦某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往往会带来全球的震荡,波及范围广,产生的破坏力巨大。遗憾的是这样的危机通常很难预测,发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结果,这既有资本家的贪婪无度,也有国家监督的失责或者政策的失误,所以很难避免。虽然表面看上去经济状况稳步发展,但这样的动荡还是会几十年就降临一次。

如果不读这本书,我可能偏执的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要么是直观的增长,要么就是直观的衰退,可实质上回望一个国家经济的震荡波动曲线图,其实每一段曲线都可能是坑坑洼洼的。同时,如果不是亲历者,我们也不会特意去关注某一时期的通货膨胀、失业率和就业率。但 “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却是美联储的历史使命,或者说是其存在的价值,这本书正是通过介绍每一任美联储主席,从而在侧面反映了美国近百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

即便美国贵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已有七十余载,但仍难避免经济危机带来的动荡,既包括了美联储成立前的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和1907年央行遭受挤兑带来的金融恐慌,也包括了美联储成立后的1929年的大萧条、从1973年起石油危机带来的高通货膨胀(至1981年)、2001年的网络泡沫化崩盘、2008年次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历史上,正是由于银行遭遇客户疯狂的挤兑引发华尔街数次的金融危机带来的教训,美联储才出现在这个世界上。那是在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即威尔逊总统签署该法案时,正式宣告了美联储成立。而在此之前的美国第一、第二银行虽然也曾担任央行的职责,但他们的存在还是太短暂了。

美联储至今百年间,先后有十人担当美联储的主席,他们顺着当时美国的经济国情制定相应的政策,在任上有人遇到了金融危机,有人造成了经济的萧条,有人屈服于美国政权,有人则引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孰是孰非,历史自有定论,但曾经能处在那个位置上,对于一个人而言就是成功的。九十年代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当美国总统都没关系,只要美联储主席是格里斯潘就行”,由此可见美联储的重要性。

回顾美联储的历史,从主席之位空置二十余年到历任美联储就任,若以功绩拍个名称,我个人认为排在前五位该是: 马里纳·埃克尔斯、艾伦·格林斯潘、小威廉·迈克切斯尼·马丁、保罗·沃尔克丁、本·伯南克(第八任)。


【1】马里纳·埃克尔斯(第一任)。作为首任美联储主席,埃克尔斯虽然学历不高,但却确保了美联储的独立,不受白宫决策的影响且不被财政部左右,而1935年通过的《银行法》其实就是他的提议。其中,该法案最重要的一条规定就是财政部长和货币审计长不得同时成为联储会成员,这隔绝了白宫插手美联储独立决策的可能性。同时,即便卸任美联储主席,他还作为一名理事维护着美联储的独立。所以在《联邦储备法》诞生70周年时(即1983年),美联储总部两座办公大楼的其中一座以他的名字重新命名,以此表彰他的功绩。

而在他的任上,自1936年开始实行紧缩政策是他作为美联储所犯的最大错误,同时美联储在二战期时奉行消极货币政策也令人诟病。


【2】艾伦·格林斯潘(第七任)。1987年至2006年间,五次连任美联储主席共计6740天,任期跨越六届美国总统的任期。在这期间,除了1990年至1991年及2001年两次轻微的经济衰退,美国出现了历史上最长的经济增长期,更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零通胀”的经济奇迹。格林斯潘使美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3%左右,平均失业率徘徊在5.5%。这就是是他名垂青史的原因。

在任上他不是没有过错误,但是他知错就改。同时格林斯潘在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艺术。每次在公开场合讲话时,他不是含糊其辞就是模棱两可。所以有了那句经典的话语“我知道你相信你明白了你认为我所说的,但是我不能肯定你是不是意识到了你所听到的并不是我的意思。”


【3】小威廉·迈克切斯尼·马丁(第三任)。自1951年小马丁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在其长达19年的任期内,美国进入金融繁荣、经济成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生活水平大提高的黄金时代。也是这段时间,美联储开始了实际意义上的独立:即分离债券管理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来保持经济稳定运行。他曾特别生动的描述过美联储的职责:“美联储的功能就是在宴会进入高潮时,把装满鸡尾酒的大碗拿走。”

在50年代期间,因为美联储货币总量控制较差,而货币政策的影响通常会存在滞后效应,也导致这一时期发生了三次经济危机。同时,小马丁对于紧缩货币政策也谨慎至极,这样的担忧让他在作决定时会畏首畏尾。


4】保罗·沃尔克(第六任)。起步于纽联储,又曾供职于财政部,面对70年代美国爆发的黄金危机,他提出的“中止美元兑换黄金”保证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上的强势。

而当沃尔克执掌美联储时美国国内正经历高通货膨胀,其中通货膨胀一度达到15%。所以他的任务、他自身坚持的使命就是实行紧缩政策,将美联储会长期奉行的以控制利率为目标的行动指南变为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目标,减少市场上货币的流通,这也是他整个任期期间的功绩。最终,通货膨胀率大大较低,GDP猛增,失业率降低,促进了8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


5】本·伯南克(第八任)。2009年是金融危机之年,也是本·伯南克之年。一个研究“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学家在自己担任美联储主席期间爆发出全球金融危机,这或许就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政见低调、没有裙带关系,在金融危机期间执行着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引导美国避免陷入可能具有毁灭性的恐慌之中,为全球抵抗金融危机做出了贡献。面对这场危机中,他主导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但在第二、第三轮之后美国经济的复苏仍显疲软这让他饱受诟病,而救助华尔街的行为在当时也是最令人不解的。

在其执掌下,美联储也进行了一些重大改革,包括引入定期的记者会制度,可谓主张揭开美联储神秘的面纱,同时还设立了“通胀目标制”即2%的通胀目标。


补充知识: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


新古典派经济学于1970年代形成,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国家银行法》最为核心的一条:各家银行将获得发行美国货币的权利,它们以美国政府债券作为发行银行券的储备金,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政府债务紧紧捆绑在一起,结果是,美国政府不得不永远债务缠身。


沃尔特·白芝浩,19世纪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作出了一个影响后世的论断,即:“在恐慌时期,中央银行应当大量放款。只要找上门来的人有抵押物,就可以放款给他。中央银行需要持有安全的抵押物,以确保能收回贷款,因此这些抵押必须是优质安全的,否则贷款时就必须进行打折计算。当然,中央银行还应征收惩罚性利率,这样人们才不会利用这种恐慌局势来占便宜。人们愿意支付较高水平的利率,这表明他们确实急需现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该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但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废除。


金本位制即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每单位的货币价值等同于若干重量的黄金。当不同国家使用金本位时,国家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来决定,金本位制于19世纪中期开始盛行。


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根据1946年就业法设立,其任务是分析国内经济总体及各方面情况,向总统提出有关经济发展和增长的建议,就经济计划及联邦政府经济政策进行评估和为总统准备一年一度的经济报告,成员有3人,由总统任命。


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其原则是:当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产量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总需求,特别是刺激投资需求,以消除失业; 当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产量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抑制总需求,消除通货膨胀。“相机抉择”政策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政府经济决策的主要依据。但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现象,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发 “相机抉择” 也受到批评。


量化宽松是指中央银行在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的干预方式,以鼓励开支和借贷,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印钞票。通常量化宽松政策所涉及的政府债券不仅金额庞大,而且周期也较长。一般来说,只有在利率等常规工具不再有效的情况下,货币当局才会采取这种极端做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联储主席全传》读后感_4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