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肯斯坦》读后感1300字
好似一本天才忏悔录
读罢此书,感觉像是隔着一堵看不见也摸不着却真实存在的透明幕墙看了一出戏,读者因以局外人的身份观察品味这出戏,能感受到不可跨越的距离感,却因直面人物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悲剧感。
这堵墙可能就是200年的时间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铸就的吧。
我并不觉得《弗兰肯斯坦》是一部百分之百的科幻小说,但一定是一部百分之百的哥特式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很巧妙地把整个故事包装进了弗兰肯斯坦对华尔顿船长的叙述中,始终以弗兰肯斯坦和“怪物”各自的第一视角进行描写,因此,站在对立面的两个角色的情感与心理变化十分直观形象,弗兰肯斯坦创造生命的细节因为带给他无尽悔恨和痛苦而被他自己自然而然地略过了,科学层面的东西实在是少。更多的、甚至于全部都是浓烈的情感,而这些情感大多都是痛苦的,最后也带来了毁灭式的结局。
作者Mary Shelley的人物生平可谓比这部小说还要让人唏嘘不已。虽有一个女权主义者母亲,却因为生她而死;虽有一个哲学家父亲,但自己践行了父亲的自由恋爱哲学却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虽有一个与自己相知相爱且才华横溢的丈夫,却抵不过自然的冷酷无情——丈夫因溺水英年早逝。更别说这个英年早逝的人就是著名诗人Percy Shelly了。
我们能回溯历史,知道19世纪初的西方社会是什么样的,知道作者的生平事迹,因而能够感受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的种种氛围。遗憾的是作者无法穿越时空来到21世纪的今天,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品味自己的作品——这部“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来看看是否像200年前欧洲大陆上那些热情盲目地推崇科学神话的人们想象的一样,科学可以改变世界,给予人们所有的精神食粮。以至于此,作品本身传达的痛苦与悲伤,甚至已经转移到了我对于作者的同情当中。
我们无法想象,在200年前的英国,作为一个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女人,她不顾社会舆论,鼓足勇气与爱人私奔,旅居他国,却在短短数年后失去挚爱。也无法想象在200年前的英国,因为现实的科学技术以及医疗水平的限制,作为一个母亲,她无力阻止自己的孩子们早夭。我们更无法想象在200年前的英国,作为一个得不到家人支持还要独自带娃的女作家,她是如何一边笔耕不辍,一边整理丈夫雪莱的遗作的。
因为历史与时间的不可跨越,无法想象的事情有很多很多,但人类的复杂情感是相似的,人类的共情能力是始终存在的,人类对于生与死的探究是无法停止的。所以这个故事让人又爱又恨。几百年过去了,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敬畏自然的前提不可改变。人类超越生死,创造人类本身的这种“科学技术”始终不存在,也将不可能存在,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弗兰肯斯坦近乎病态的个人主义激情和无尽的忏悔与痛苦才流传了下来吧。“灵魂也没有了希望和畏惧,对于人类的心灵来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这本小说读上去是十分感性的,但蕴含着十分理性的哲理。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再强大也只是大自然创造的生物之一,人类无法创造另外一个自己。至于下一个具有思考能力甚至高级思想的生物是什么样的,会于何时出现,将是一个永恒的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弗兰肯斯坦》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