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友人帐》读后感1100字
看到课程表的那一刻,迎面而来的是黑色的星期五所带来的黑暗感。因为星期五一共六节课,有四节课是我的……
上《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的之前,我看了课本的内容,图文结合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看,也很容易理解课文想表达的内容。但我不想跟着课本按部就班地讲一些孩子们看图就能理解的事情。于是,我的板书变成了——“上二年级的我”。
我问孩子们,上二年级的自己能做些什么?孩子们很快地从书中找到了他们可回答的答案。然后我继续问:“你希望二年级的自己有哪些进步与成长?”
大家都沉默了,教室里突然静了下来。我想,或许这个问题对他们来说太有难度了,二年级的孩子对自己的期待无非就是成绩可以变得越来越好吧。果不其然,有好几个孩子说:“我期望我的成绩可以提高。”
我把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缩短了,因为我想告诉孩子们,我对他们的期待。我告诉他们,我期待他们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很多时候除了考虑到自己感受的时候,也能考虑到别人的感受。我也举了例子,特别地表扬了泽森。
我把善良的概念也扩大了,我告诉孩子们,除了孩子们认知里所熟悉的善良,还有做好自己的学生本职——好好学习,认真听讲,不懂就问;在家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家务,不随意对疼爱自己的亲人朋友发脾气等等,这些都是善良。
看完《夏目友人帐》,我对善良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与想法。或许善良,也是一种性格。
上星期的国学课,我只教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12个字。孩子们已经会背了,主要是引导他们去认识理解这些话里的意思。
我采用的是讲故事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理解。孩子们听完我讲的狼孩的故事的时候,个个觉得不可思议;孩子们听完我讲的仲永的故事的时候,个个觉得怎么可能。故事结束了,提问时间被延长了……
看到课堂上的孩子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本书里的夏目就好像每一个他们。
小时候的我们,无论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很经常吵着吵着就突然安静了。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话说,但每一个人在那个时间段就是无法可说。大概这就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然与善良和某种界限里的自然和善意相呼应,对某些非善的或友善的存在表达一种净化与友好的信号吧。
长大之后,我再没有这样的被动的突然安静的状态了;或许真的是“性相近,习相远”了。孩子的纯粹已经被社会的混浊所浸染……
这大概就是长大的过渡阶段吧。
我只希望孩子在学习成绩越来越好的同时,也能越来越爱学习;我只希望孩子在越来越爱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能感受到身边的善意与美好,也越来越能散发传播善意与美好!
《夏目友人帐》,夏目是曾经的孩子阶段的每一个我们,夏目也是现在的每一个孩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夏目友人帐》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