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2800字
《一个互联网人的焦虑》
在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困惑,这种困惑随之变成焦虑,而后变成一种可以感知,甚至变得像呼吸一样可以触摸到的心跳那般清晰、敏感。
这种感觉的来临,正是移动互联网的生活方式铺天盖地的从周围的各个方向浪潮般的像我扑来的时候。那时候,大概是15年下半年,正值各类大小电商、资本平台厮杀血拼,攻城抢地,热战正酣,像我这样后知后觉,抱着等等看,看看再说的心态,始终像个外人,在风口徘徊,在门外观摩,既不敢前行,也不敢后退,一阵闹腾后,时局清朗了,而我,在度过那阵子的徘徊与观望之后,却陷入了迷茫和自责,一种被时代抛弃的挫败最终演变成焦虑,那时候,我甚至无法弄明白那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在这样折腾着自己。
曾经看到很多大学问家,都反复的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要掌握多少学问,才能称得上有学问,也见过很多家缠万贯的富翁说,到底要拥有多少财富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诸如此类让众多领域的成功人士饱受折磨的叩问不胜枚举,而在互联网模式像一张半径范围无限扩张的今天,对于广大互联网业界的人士,大概在内心深处,他们也反复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到底要掌握多少技能才能应对越来越多的而且越来越强烈的不确定性因素。
当我理清了这个思路,我把之前的焦虑称作“互联网人的焦虑”。
想必,产生过这样焦虑的感觉大有人在,而且,正在被这样的焦虑而困扰的人依然在不断增加。
如何理智的看待这个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自己重新定位,构建一套独特的学习,认知和成长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我们知道,互联网的生活化应用和形成大规模的市场效应也就是最近几年的时间,如果算上90年代的那场早期的互联网风暴2000年左右的那场互联网低潮的话,这样看来,互联网发展到今天这般初成规模的形态,估算起来,还只能算一个不太成熟的少年,与凯文凯利在《必然》中描述的那般充满神奇而智能化的局面相去甚远。也许,在我们有生之年,至少有幸目睹其中的一幅画面,那样的场景绝对值得期待,可问题是,享受结果很快乐,痛苦的是在其中怕摸滚打的探险者,他们的前方,总是充满着太多的变数。
这正是我想要深入阐述的一个观点,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让越来越多有志于在互联网的世界中开创一片天地的普通人,时而看到希望的光亮,时而飘忽渺茫。
不确定性的原因主要是一内一外的双重夹逼。总的来说,促使互联网模式不断演进和成熟发展的动力主要还是市场的的需求作为推动力,一方面互联网的初衷在于构建一个更高效,更节能,更宽阔的虚拟世界促进生活和生产的开放化和高效化,另一方面,人们在享受到这种虚拟现实带来的身心愉悦后,开始寻求更多的类似可以解决感官和精神上满足的虚拟化网络产品,需求和得到满足的不一致性让这样的循环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最后,甚至演变成了人们对于虚拟网络产品的感官刺激变得越来越迟钝的局面,最后,我们看到了两种甚是有趣的现象,一群人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地推着另外一群人,试图让前面的人走的更快一点,而他们却忽视了,他们这群人围成了一个圈,所有的力气,在不断的消耗,却收效甚微。
经济学的理论告诉我们,不要试图创造需求,去发现需求,然后尽可能的去满足,你就可以成功。而互联网模式下的经济曾有另一种说法,主动的去发现需求,挖掘需求,当需求不存在的时候,甚至你可以为人们创造需求,因为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就在那儿放着,你不行动市场就被瓜分了。像苹果手机,如果没有iphone的问世,人们也无法享受到手指与屏幕的完美结合,是一种多么幸福的体验,而2016年众多的互联网公司的纷纷倒闭也释放了这么个信号,你以为人们都需要你上门服务吗?做梦去吧。
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看的话,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需求也开始变得不确定了。
我未能像黄老师提及的那样,从一个互联网小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互联网人,可以在互联网运营的道路上感受过诸多的酸甜苦涩,独占一片自己的天地,却能够感受到一个互联网人在面对不确定的风险和挑战下,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经历的曲折,跳过的坑,受过的委屈,反复打磨的稿子,被客户投诉被老板催KPI的叫苦不迭,虽然艰苦的方式不一样,味道大抵差不多,只不过吃的方式略有不同罢了。
更让人折磨的却是那种源于需求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对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迷茫,和焦虑,才是真正值得深思的地方,也是每一个互联网人的希望所在,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甚至毫无征兆的变化呢?
焦虑是始终存在的,迷茫仍然会阶段性的出现在你的生活里。记得听人说过,如果一个兴趣可以为你带去很多快乐,那么在工作之外,请好好的经营这个兴趣,如果可能的话,把在这个兴趣中掌握的成功秘诀分一些在你的工作中,你可以把工作做的更出色。我不大懂得关于方法论的说教,在这里,如果单就如何对抗需求的不确定性上,作为像我一样稍有一点点的社会阅历,却又不见深刻的年轻人来说,未免有些夸张,但是,从各种流行的言论和成功的案例上讲,我更倾向于一种复制后的自我引用,譬如说,上面听人说过的这段,在未工作之前,并不能体会到里面的味道,然而,在互联网的经济模式下,这样的言论似乎蕴藏着某种强大的能量,让你清晰地看到其中的某些可能,甚至是一些颠覆性的机遇,那么,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下,甭管未来经济模式将会以何种面目出现,我且经营好自己的这点儿兴趣,并在工作之外,发挥足够多的才力和时间去掌握,反过来,一旦我将兴趣经营的很好,会将这个过程中探究的一系列方式迁移发挥到工作上来,做到多元化的并行发展,成长,那何尝不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呢?
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在他们口中流行着这样一种思维理论,未来的成功人士,属于那种才能多元化,标签多元化,并能将自身的多元化才能综合经营,产生更多效益的人,才是未来的社会的中流砥柱。
我不否认当下很多通过各类自媒体平台红极一时取得相当成就的成功人士,然而,也正是这些成功的案例在释放着这样强烈的信号,或许,从现在开始,你真的需要为自己主动的培养一些才能了,过去我们说,才华是与生俱来的,现在来看,才华并非虚无飘渺的说辞,看起来更有实战性和可操作性,前提是你真的意识到一种隐隐的越来越强烈的危机感在膨胀,准备在某个时刻爆发。
那么,到这里,我想通过本文开头的说出的那个“互联网人的焦虑”得出一点儿自己的看法,既然需求仍然在变化,甚至不确定性的因素也在与日俱增,那么,我们能做的便是,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中找出一些通用的可以确定的规律,配合这些确定的规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开始积累相应的经验,并以此为突破点,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从中找出那些可以培育的才华,和全新的兴趣,想必,某一天,你对于确定的规律掌握的愈加精深,才华也可以支撑起你对于梦想的思考,距离成功,便不太遥远了。
在不确定的环境下,或许唯有大量培育和给自己创造可能,才是唯一的安全出口。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运营之光:我的互联网运营方法论与自白》读后感_2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