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_1500字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1500字

这本心理学著作畅销了很多年,成书于1945年,经久不衰。这是一本将人的内心世界描写得入木三分的精神分析著作,读的过程中,您可能会有脊背发凉、醍醐灌顶的感觉。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那些内心不为人所知的世界,用表面的强大掩饰内心的脆弱,用幻想的理想化形象取代真实的自己……而这一切的背后,也许是恐惧、不安、失望、讨厌自己等我们没有意识到的问题。通过阅读,我们会以旁观者的姿态更清晰地观察自己、分析自己,从而尝试去改变自己。
新版这本是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翻译的。对于武志红的书读过一些,很接地气,通俗易懂。拿到这本书后,特意与之前的李娟译本对照了一下,大体没有特别的不一样,我们如何处置内心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重建人生自信的心理学,活出完整、成熟、内在安宁的自己,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大众都读的懂的心理学书。心理学家也证实,人们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这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疗愈,很多人是可以带着一些心理问题依然正常地生活的。
卡伦·霍妮,传奇的美国德裔女心理学家,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代表人物,社会心理学的奠基人。由于她把自我实现看作人生的主要目标,因此又被看作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霍妮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了重大的修正和批判,被心理学界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思想家之一。
书名里的“冲突”,不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而是指我们的内在、我们内心中的种种矛盾,“内心冲突”就是,两种或多种,不同方向的、甚至是互相排斥的动机、目标、欲望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个体的意识中。霍妮认为,这种冲突会引起人内心的焦虑和困惑,并且是造成心理或精神问题的主要根源。
霍妮将内心的冲突追本溯源到一个人的童年时期,孩子应对冲突的策略,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亲近人、对抗人、回避人。这三种策略分别对应屈从型人格、攻击性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1. 屈从型人格:对安全感有贪得无厌的渴求,十分在意外界的看法,而往往无视、或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心底的欲望,他们大多数行为都是为了满足对安全感的需求,其它欲望退居其后。
2. 攻击性人格:怀有攻击性人格的人是外露的利己主义者,他们要做的就是高效,得到能力范围内的一切资源。恐惧和软弱都是被他们深深鄙视的。
3. 孤立型人格:他们既不反抗,也不屈从,而是选择了逃离、背对这个麻烦不断的世界。他们冷眼旁观一切,决定“不以任何方式与其他人发生关联。
而如果对冲突应对不善,则可能产生畏惧、人格衰竭、绝望,以及施虐倾向等不良后果。同时,霍妮提出了解决冲突的几种方法。
1. 创建一个理想化形象,他喜欢什么,他所创造的形象就能够提供什么,并无限放大。它会让患者丧失真实的自我,遗忘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爱好、厌恶和信念。
2. 外化行为意味着患者彻底抛弃了自我,他不仅把过失当作是别人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当成是别人的,把自己的快乐、苦恼、成就等全部归结为外部因素造成的。
3. 患者采取一些其他策略来进行防御,例如主观制造盲区、将冲突区隔化、将冲突合理化、超限自控、绝对正确、左右摇摆、玩世不恭等。
患者采取的这些策略以组合的方式构成了应对冲突的防御系统。众所周知,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对各种各样的伤害,也许伤口深浅不一,也许有的伤一生都会对自己有所影响,也许事过境迁很多事随风已逝,但偶尔还是有莫名的伤痛袭来,心理学就是帮助我们调适自己,正视问题,解决问题,然后选择放下,重新上路。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推动了心理学的发展,也是读者的一场自我发现的心灵之旅。
人生的路还很长,愿我们每个人都心有阳光,远离阴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们内心的冲突》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