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读后感800字
本书是一本日记体随笔,通过作者旅居日本四个月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反映中国近邻日本相对真实的情况,并寻找它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熊先生拥有典型的学者思维,也就是说,会针对一个主题或问题反复研究、反复追问、不断辩诘、不断思考,来逐步建立并完善自己的体系。就像是一个圆,学者们通过圆周上的一个点不停往圆外突破,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取得别人想不到的成功,也就是在学术上有突破性的贡献。
然而这种过程对于一个读者来说,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读者可能更在意一种结果,而宁愿忽视它的过程,也就是说,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因为看到作者不停地重复思考(诸如日本右翼势力、排华情绪或者石桥湛山的思想),因而会感到他自己所说的“一个观点重复很多遍,就算再吸引人也会有审美疲劳的”这种情绪。但这不如说正是我们要向学者学习的地方吧,他们钻研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常人往往畏难。
日记体有一个特点就是记事往往不分大小、不理详略。熊先生的主题是一贯的,就是日本,但是大主题下也当然有他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琐事。这种体裁,写得好,大主题和小主题相得益彰,写得不好,失之琐碎。所幸熊先生文笔老练,思考独到,琐事里往往含着大主题所稀缺的真善美。从那些小事上,可见熊先生发现真善美的眼光、我们近邻日本的优点。
所谓西风东土,风吹来,土或解冻或开春或萧瑟或冰封,这是相对的。真实的是,往往风只是引子,土壤下的本源的东西最终会成长,或是借风力生机勃勃,或是顶着风力顽强生长。也就是说,中国和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需要持续思考西方化、全球化环境下的自身定位,所幸这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进步,也在摸索。
但是真正能窥见到一种文化内核的,还是点点滴滴的小事。由小见大,屡试不爽。所以,小事中的真善美,那就是土壤的真善美,也是风中的真善美,万万不能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