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1000字
亚历克斯说:“青春必须逝去,没错的。而青春呢,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弟兄们哪。可它是直线行走的,走着走着就砰砰砰地撞到东西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呀。年纪轻,就好比是这种小机器啊。”但是我想说,亚历克斯仔,你真是太天真。你以为青春期如此,但成人后呢?你就不再是发条橙?青年时期的暴力化作成年后的冷漠,看似安静无害了,可残酷、麻木的底色何曾改变?只不过走的路多了,心中多了一份怕和累。所以,Romain Rolland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就已经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更不堪了不是?
你以为青春期是动物习性,但成年后能摆脱本能的人又有多少?最终屈从于那些看不见的手,成为一只只发条橙。社会越来越发达,制度越来越完善,物欲以压倒性的优势获得了空前的话语权,制度成功了,自由意志却越来越缥缈,人们在单一的选择中却自以为陷入了选择艰难症的境地。
在大环境中,可能没有人对我们进行单独的迫害,但整体的压制,以及在压制下周围环境对压制的反哺,我们失去的远比我们以为的多。就多数个体表象而言,我们偏爱去记录和分享,却慢慢淡忘体会自己与身边人真切的感觉,或者过度强调自己的感受。就以上两点而言,我们比亚历克斯更像发条橙。
Romain Rolland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Journals Tang 说:“人,既是孤独物种,又是智慧族群。他的最大特征,就在于能够寻求意义,乃至构建意义。前者,是这个孤独物种的本能;后者,是这个智慧族群的习得。”那么,为什么不要做发条橙,为什么还要继续热爱生活?是因为我们会意识到只要我还存在着,只要我有意愿,就可以用自由意志去“建构意义”,就可以去选择,就可以去求我的道。
可是世界是有悖论的,《时代》评价《发条橙》 时说 “如果恶不能被接受为一种可能性,那么善就是无意义的。”那么成为发条橙也是一种选择咯?在我们生活的巨大水果摊里,成为禁果的毕竟少数。“若当世真有凯撒,我定会追随凯撒。若无凯撒,我还是会选择民主与自由。”其实我觉得这句话倒过来说更为合乎心意。尽可能的不要去做那只橙吧,实在不得已,那么就选一双干净有趣的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发条橙(纪念版)》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