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希特勒》读后感1300字
阿道夫·希特勒个人简介: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出生于奥地利布劳瑙,奥地利裔德国政治家、军事家,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希特勒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改组并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
他试图在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他力主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成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后,积极扩军备战,并于1939年指挥德军入侵波兰,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期间犯下种种罪行,并迫害和屠杀六百万的犹太人等。1945年4月30日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希特勒的罪恶行为给欧洲以及整个世界造成了空前的浩劫,也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影响。
与其说是本书对其一生的解读,更不如说是对希特勒整个政治生崖的心里解剖。让我们在全面认识这位给世界带来创伤与痛苦的人之后再读读他的心里运动过程,可能更能了解这位历史创造者。
我们共认识的希特勒是德国的,世界的罪人,若我们能再仔细的观察德国以及欧洲的历史,我们可能会认为本书中的一句话说的非常对“希特勒是德国的必然产物。”,我们来看一看希特勒是在怎样一个环境下成长和成为我们共识的这样一位狂魔。
第一,当时德国上下弥漫的民族主义情绪,让德国民众把实现“强国梦”的希望寄托在了希特勒纳粹政府身上。19世纪起,德意志经济社会发展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这刺激出德国人对国家强大的期盼和“落后就要挨打” 的焦虑,由此逐渐形成了德意志必须强大的民族共识。
第二,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让纳粹党获得了“政绩合法性”,得到了更多民众的支持和拥戴。1933年1月30日,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的执政党。
第三,希特勒对内烧的第3把火,是重建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福利政策。早在1930年希特勒就说过,“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因此,他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在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的同时,还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
可能有人在看到这里的时间就有些惊讶了,这样一个我们都想骂,都要打倒的人和政府,是这样的?
人都有两面性,这个认知是我们现在都同意的,希特勒也是人,他也有两面性,而且他是欧洲人,是一个自小在那种教育体系下长大的,难道他所做的不是欧洲人所做的,自大航海时期开始,欧洲所有的国家都在执行着同样的做法,只能说希特勒把这事做到了疯狂的地步,所以有些过了头,我们都知道喝酒多了头会痛,这政治过了头,世界就会痛。
本人自认识这位人以后,就参读了有关此人的一些书和观看了一些影视,对于此人的恨没有减少,但对此人某些做法和行为是认同的,所以我也希望从众多书籍中找出真象,找出真实的希特勒,不带着偏颇来解剖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解读希特勒》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