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读后感1200字
作者陆铭,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学、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兼职研究员受聘于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和日本一桥大学,曾担任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咨询专家,也曾作为富布莱特学者工作于美国哈佛大学和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
三句话概括作者主要论点:
一、大国必有大城,大有大的好处,而这正是众“小”国求而不得的梦想。
二、无论大国或大城,大必有大的难处。权衡得失,总体上利大于弊,多数弊病均可改善解决。
三、不必怕城市‘大’爆了,建“更大的城”正是解决大国经济、交通、环境污染等当前“大问题”的必由之路。
本书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大国城市化的主要理论,对国家发展、区域规划以及个人选择均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核心观点是:一个大国应该是在资源自由集聚中实现平衡,而非人为的每个省、市设计分配平均的衡量指标。政府官员的绩效考核的方式应以提高人均GDP,而非区域的GDP总量。
集聚,是经济的自然规律,政府要做的,是让人口真正实现自由流动,拆掉限制城市发展的诸多藩篱如户籍和福利政策等。目前中国一线城市的入户门槛甚至比国与国间的移民门槛还要高,外地农民工和青年学生等流动人口根本难以实现真正的市民化。而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则不宜好高骛远,将众多资源投入在建设那么多新城和新区,而应把主要财政支出转移用到人的身上,需要更多的投入于教育和医疗。人为的规定一个城市的人口上限是种非常愚蠢且自大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预估人口的增长情况,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加大投入和规划,提前做好准备。根据全球情况测算,上海所占中国人口的百分比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龙头城市,如果放开人口流动,最终其聚集的应该是5000万人左右。
未来的大城市规划应更多的考虑有利于商业和服务业的繁盛发展,街道和小商铺的密集度有利于服务业,要多建设一些社区街道和小马路、而非华而不实的大马路。作者以上海浦西田子坊社区和浦东联洋社区做比较,前者更适宜生活、日用品价格也更低,而后者位于大马路间的高楼大厦貌似高大上的豪华社区,然而其生活成本高昂,出行及生活不便,并不宜居。
本书作者自诩为一个“职业读书人”,他基于经济学原理推导,并结合海量数据分析和实地研究,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对我国当前城市化的合理进程进行了理性思考和探讨,也在书中给出了一套(并不太完备的)未来大城市建设规划方案,指出当前政府限制城市化速度、限制人口流动、城市户籍政策、土地政策、地方利率的定制方案都是不甚合理的做法。本书让我们明白自己脚下的城市正在发生什么和即将发生什么,大体是是值得一看的。尤其在本书尾声中,作者说自己本著作研究的宗旨是“为公共利益”,大国大城的理性发展需要更多持此初心的学者发声,这样的学者值得我们尊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