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2000字
轮回
迷恋,源自爱的缺失:缺失是现实异性父母让我们不满或者遗憾,我们会幻想一个理想异性,这个理性异性与真实父母差异非常大,这种差异就是迷恋的根源。而且,这个差异越大,越容易沉溺于迷恋。仅仅是幻象,并不能令迷恋者产生那么强的情感。我们之所以会对一个人产生强到不可思议的情感,一般总是因为那个人强烈地牵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关系,即我们小时候与父母的关系模式。
不管我们现实的父母现在令我们多么不满或失望,我们都势必曾对他们产生过最强烈的爱。这种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糅合着我们所有的原初的爱的体验。一个人,只有能牵动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体验的时候,才有可能唤醒我们最强烈的情感。
痴爱一个可能是我们将对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就越容易产生迷恋性的痴爱。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so,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一见钟情武志红认为,熟悉感是一见钟情的秘密。一见钟情是在异性身上看到了源于父母的原型,是执着于父母的本质。在恋爱中,如果你找到一个“好的客体”,而自己也做了“好的客体”,那么双方就会进一步成长,真正从孩子变成成人,从对父母原型的执着化为对情侣的爱。好的客体是懂得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有完善强大的爱的能力。
命运命运是心理的强迫性重复,恋爱是两个人强迫性重复,男人和女人建立亲密关系,习惯了幸福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爱,而习惯了不幸的人,会在这个关系中制造恨。
心理学理论认为,六岁孩子的人格结构和智力结构基本定型。
第二次童年,是恋爱,是婚姻,这时我们有主动权。第一次童年,是命运,我们没有选择权,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有什么样的父母和亲人,我们不能主动选择,只能被动接受。童年越不幸,改造意愿越强,而很少能实现意愿。第二次童年,会再现我们第一次童年实现过的美好,于是恋爱中的人常觉得两人像是“两个快乐的孩子”。同时,也会再现童年的时光和童年未被实现的憧憬与愿望。童年越有问题的,这时就越渴望改造恋人。假若改造成功了,那仿佛也意味着以前的命运被改变了。
绝望的爱,最迷人灵性治疗师奥南朵在她的著作《对生命说是》中也谈到了这一点,她大意是说:有两个男人同时爱你,一个是真心实意的爱,一个是放荡不羁的爱,你选择哪个?相信我,你会选择后者,我就是这样的。
我们内心深处都有“我不值得爱”的自卑感,而当童年获得的爱的确很少时,这种自卑感会发展成巨大的不安全感或恐惧。为了防御这种不安全感或恐惧的涌出,我们会形成种种自我防御机制。但是,爱,不管是去爱还是被爱,其前提都是要突破这种自我防御机制,那时就会一下子被不安全感或恐惧感袭击,反而会觉得更恐惧。“爱是不可能的,但我就是渴望与你相爱”。这样的表达,是自恋与受虐的极致。自恋,即我们深信爱是不可能的,所以你看我们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嘛,我早就知道是这么回事,我是何等聪明,何等有自知之明啊!受虐,即明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爱,但自己就是要去追寻这样一种绝望的感觉,这种感觉令自己入迷。对于这样的人,完美的做法则是,任凭你如何攻击,我都无条件地爱你,那样你可能会在一瞬间放下所有的防御。
性与亲密关系男人滥性,通常是征服欲望在作祟,是希望占有很多女性。这种占有就是一种扭曲的关系。
一些女人滥性,但并不享受滥性的过程。她们这么做,经常是用性来讨好男人。她们担心男人会迅速溜走,所以要用性迅速留住他们,但这让男人走得更快,于是她们更频繁地滥性。这也是一种对关系的扭曲的渴望。
如果不是有明确的生理原因,但在性上却出现了问题,那基本可以断定,一定是在建立亲密关系上出现了问题。
学不会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的人,就无法学会享受健康的性爱。
三角关系最稳定第三角,不指小三,可能是孩子,可能是事物。当爱失衡,会催生第三者情绪,当孩子是俄狄浦斯期三角关系的失败者,那么这个孩子就容易出现第三者情结,它是一种弥补,孩子成年后就会有意无意地渴望陷入一个三角关系中,渴望将一个异性从其爱人身边夺走,一旦成功了,就可以弥补他的童年时的失败。
中国多数家庭的共同特点,男人的“第三者”是事业,女人的“第三者”是孩子,这样每个人都处于三角关系中,家庭因而变得比较稳定。不要期望把你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一个人身上,也不要期望那个人的全部注意力放到你身上,这种状况一定只是暂时的,它非常不稳固。
我们内心的伤痛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被抛弃的创伤,一类是被吞没的创伤。因为有被抛弃的创伤,一个人就会无比渴望爱情,并在爱情中时时刻刻都渴望亲密,这样的人在爱情中会不明白什么是个人空间。
(提取我颇有收获的读书笔记,我的个人想法没有写在里面,武志红的这本书非常棒,推荐给每位在爱里受过伤,想自愈,追求幸福的书友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为何爱会伤人(珍藏版)》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