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读后感2000字
生而为人,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有感
一、其人其作
这本书名为《人生不过如此》,初看书名,你可能比较陌生,还会误以为是某某才俊写给当下嚣嚣世人的心灵鸡汤文。但如果提起《雅舍小品》,你会恍然大悟,顿感豁然明了,原来如此。不错,这本书就是由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的部分摘选而成,或者你也可以称她为电子版《雅舍小品》。
如果你了解清末民国这一段中国历史上既极度混乱又天才辈出的年代,那么,无论你是否是个文学爱好者,梁实秋这个名字一定如雷贯耳。人们最初熟悉梁实秋不是因为他的文学作品,翻译巨作,而恰恰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更恰巧的是他和我们熟悉并敬爱的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左翼作家联盟,在关于人性、道德、阶级等问题上年整整论战了八年,恰好和中国人民八年抗战的时间一样长。
八年啊,人生又有多少个个八年可以如此砥砺呢。
其实,客观的说,梁实秋先生是一位开创性的散文大家,尖锐的文学批评家,了不起的翻译家。特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他写的散文开创小品散文的新境界,将匆匆人生数十年中所经历的衣食住行、琴棋书画、油盐酱醋等等生活点滴皆行文入章,思想平和、感情真挚,读完之后略一回味,却包含哲理。
如果生在古代,梁先生确为开风气之先的大家,和开创后世文风的唐宋八大家足以媲美。如果生在现在,一定会从众多段子手当中脱颖而出、一骑绝尘。
另外,梁实秋还有一项成绩震古烁今,那就是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至今文坛诸君望其项背而叹息。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中,男人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或许,冰心先生的这番评价是对梁实秋一生情致的恰当概括。
二、生而为人
天无不覆,地无不载,天地生人,自然而然。
生而为人,你就必然两手空空赤裸而来,除含两口奶水外别无所有,而你的父母却必然把你当若至宝,希望你长成玉树临风,甚而长大成才光宗耀祖。可是,若少时不教,则很大可能长大不孝,不要说光宗耀祖,能不陈死绞架已是万幸之幸了。
多数情况下,少年鲜衣,则青年怒马,至于到了中年,则步履沧桑,“耳畔频闻古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是中年人的真实写照。中国自古有言:三十不娶,不应再取;四十不仕,不应再仕,更是对中年盖棺之论。但近代西方却又认为,人生四十才是美好人生的开始。
但对于大多数人,中年之后,能够认识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强求,不妄为,不卑己;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父母安康,妻儿常伴,便是中年的真谛吧。
中年之后便是老年,岁月公平,也很无情,两鬓斑白,牙齿脱落,老眼昏花,步履蹒跚,总是与老年人如影随形。物壮当杀,人老则衰,衰则丑,丑则嫌。人老之后,不碍人事,别讨人嫌,已是老者的莫大福分了。
天地万物,新陈代谢,花有花开有谢,树有枯有荣,这是自然之道,故不必叹老,更不必讳老。七老八十之人,经春又历冬,必攀过千山万岭,渡过惊涛核浪,却仍然双肩耸一喙,仰俯天地间,这实在为是人生一幸事啊!
生而为人,日食五谷杂粮,生老病死则不可豁免。生老也就罢了,人一旦生病,尤其是些难缠的疾病,铁打的汉子也变得弱不禁风。历史小说中的秦琼卖马就是病倒英雄的典型故事。
病且如此,死就更不堪了,芸芸众生,有哪个不恋生,又有哪个不怕死呢?庄子所谓君子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又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一体;更甚者见妻子死,不知悲伤,竟然鼓盆而歌。这是神人的豁达,我等世俗之人,肉体凡胎,生不知所从来,死不知何处去,生非甘心,死非情愿,看不透生,了不断死,就让它生死随缘吧。
三、不过如此
既然人生是生与死之间的一橛,那么在这生死之间,上演了多少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故事啊。
有人星夜赴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熙熙为名而来,攘攘为利而去。
忠信传家的,教育子女勤廉;诗书济世的,培育后代俭让;贫寒度日的,省吃俭用为子孙留个一房半宅;哪怕聋哑乞讨者也时不时去算算卦,奢望有一天改命换运。总之,无论贵富还是贫寒,无不希望自己,实在指望不上自己,就希望子孙后代能摆脱贫穷,安康幸福。
然而人的一生无不是与贫寒挣扎斗争的一生,无论胜利还是失败都遍体鳞伤。能不和贫穷挣扎斗争,或于挣扎之余有点闲功夫做点别的事情,那就是极大的幸福了。
所以,无论你是走卒贩夫、名师教授、医生警察,还是达官贵客、诗人名流,总要吃饭睡觉、打鼾做梦、生病吃药、看相算命,总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偶尔或来个琴棋书画诗酒花。
那么,干脆,饿来吃饭,切莫百种索求;困来即眠,请无百般计较。
如果,你有点空闲,有点思虑,更有能力退回到清净的灵魂当中,平静的面对生活而怡然自得。
你会觉得,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人生不过如此而已》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