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灭绝时代》读后感_1900字

《大灭绝时代》读后感1900字

第六次大灭绝还远吗?––《读大灭绝时代》

生命的历史既不是均变论的,也不是灾变论的,而是两者的混杂。这部跌宕起伏的历史揭示了生命是极有韧性的,但并非没有极限。在生命的历史上有着平安无事的悠长阶段。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物种大规模灭绝事件,而如下所述的五次大灭绝事件均造成地球半数以上物种永久消失。

1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4.50亿至4.40亿年前的奥陶纪晚期或奥陶纪与志留纪过渡时期。

地球上生物中有27%的科与57%的属灭绝。直接原因是冈瓦纳大陆进入南极地区,影响全球环流变化,导致全球冷化进入安第斯-撒哈拉冰河时期,海平面大幅度下降。

2泥盆纪后期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3.75亿至3.60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过渡时期。

主要是海洋生物的物种灭绝,陆地生物受影响不显著。19%的科、50%的属灭绝。

这次大灭绝事件持续了近2000万年,期间有多次灭绝高峰期。造礁生物消失,竹节石类、腕足动物的3个目、四射珊瑚10多个科灭亡。由于灭绝事件持续时间很长,其根源很难辨识。可能的生物学原因是在此前的泥盆纪陆生植物大量繁育,导致地球大气中氧含量的增加、二氧化碳的大幅减少。

3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

发生在大约2.51亿年前的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时期。

这是地球上发生的最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事件,许多动物门类整个目或亚目全部灭亡。

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可能成因包括西伯利亚大规模玄武岩喷发造成的附近浅海区释放大量可燃冰,盘古大陆形成后改变了地球环流与洋流系统等等。

4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2.5亿至2.03亿年前,延续了约5000万年。大约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了,出现过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5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 (缩写为K-T灭绝): 发生在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约75%–80%的物种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为长达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海洋中的菊石类生物也一同消失。

这次生物大灭绝最流行的说法是,一颗小行星与地球发生了大碰撞,这次撞击相当于人类历史上发生过最强烈地震的100万倍,爆炸的能量相当于地球上核武器总量爆炸的l万倍,导致了2.1万立方公里的物质进入了大气中。

由于大气中高密度的尘埃,太阳光不能照射到地球上,导致地球表面温度迅速降低。没有了阳光,植物逐渐枯萎死亡。没有了植物,就没有了植食性的动物,肉食性的恐龙也失去了食物来源,它们在绝望和相互残杀中慢慢地消亡。几乎所有的大型陆生动物都没能幸免于难,在寒冷和饥饿中绝望地死去。

小型的陆生动物,如一些哺乳动物依靠残余的食物勉强为生,终于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日,等到了古近纪陆生脊椎动物的再次大繁荣。

通过探索一系列正在灭绝或者说在智人出现后依次灭绝的生物,可以称之为全新世大灭绝,或是人类世大灭绝,或是——第六次大灭绝。比如巴拿马金蛙以及小棕蝠的灭绝原因是物种交换引起的壶菌,美洲乳齿象,大海雀,尼安德特人,苏门答腊犀以及其他的一些巨兽的灭绝是因为智人的疯狂扩张,残杀捕食。海洋生物如珊瑚礁的减少,地中海射线贝的濒危等源自于人类日益排放二氧化碳导致的海洋酸化等。

来自新西兰的证据甚至更为清晰明确。当毛利人在但丁的时代到达新西兰的时候,他们发现在北岛和南岛上一共生活着9个物种的恐鸟。当欧洲定居者于19世纪伊始来到这里的时候,一只恐鸟都看不到了,留下的只有恐鸟骨头堆成的巨大垃圾堆,还有巨大的室外烤炉留下的废墟——都是巨大的鸟类烧烤留下的残迹。

“当把灭绝的年表与人类迁移的年表进行严密的对比时,人类的到达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合理答案,可以来解释”巨兽的消失。

人类对热带雨林砍伐、大气组成改变、海洋酸化,也令自身处于生存的危险之中。

真正有所谓的是,人们改变了这个世界。

人类的这种能力早在人类的现代性之前就已经显现了。但是人改变世界的速率远远超过了,动物们适应环境的速率,这意味着一场由人主导的第六次大灭绝正在进行,目前种种迹象表明,人类正在酝酿一场全新的大灭绝事件。而在把其他物种推向灭绝的过程中,人类也在忙着锯断自己栖息的那根树枝。科学家在一篇文章中总结了他们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人类世将会留下独特的“生物地层学印记”,一方面来自目前正在发生的大灭绝事件,另一方面则来自人类使地球生命进行重新分布的习性。他们在论文中写道:这些印记将会被永久地记录下来,“而未来的演化将会在得以存活的物种(并且常常是发生过人类世迁移的物种)中开始”。在扎拉斯维奇看来,那说不定就是老鼠。人类正在为老鼠铺平未来统治世界的道路。这就是人类给当今世界带来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灭绝时代》读后感_1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