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读后感1100字
悲欢有时,唯爱有恒
卡伦·布里克森——《走出非洲》
被电影《走出非洲》优美的配乐、非洲广袤的草原、起伏的群山、奔跑的动物、质朴的土著,所深深吸引,也为女主十七年的非洲生活存留的爱与怅惘而感受,读了同名原著,卡伦的自传体小说,同时订了精装珍藏。
曾经因《查令十字街84号》,期待日后某一日能有幸探访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去感受海莲和弗兰克自1949年~1969年二十年未曾谋面的书信往来,见字如面的亲切。今又因《走出非洲》,东非肯尼亚成为我今生必去之地,六千英尺的海拔蒸馏净化过的非洲,想日后某一日能踏足那片广袤的草原和神秘的土地,身临在非洲高原,早晨一睁眼就能感到:呵,我在这里,在我最应该在的地方。
此书是卡伦写给非洲人民的一份情书,字里行间流露着对非洲大地及其在繁衍生息在那里土著的热爱,这种强烈而深沉的情愫表现为对非洲人品格、尊严及创造才能的尊重与赞美,对非洲民族命运的深切同情,对他们疾苦的热忱关注。得到海明威的高度肯定,“如果《走出非洲》的作者,美丽的卡伦·布里克森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我今天会更高兴”。然而,这位才情俱佳的女作家在世界文坛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关注。耐人寻味的是,很多年以后,根据她的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走出非洲》却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大奖,这也使她荣获了一份迟到的褒奖。
“我从前在非洲有个农场就在恩贡山脚下,我在那里种咖啡豆,给黑人小孩治病。我在非洲遇见了为自由奋不顾身的情人,热爱动物胜于人,折桂而来,情迷而往。我总是两手空空,因为我触摸过所有,我总是一再启程,因为哪里都陋于非洲。”
作者把非洲生活的点点滴滴刻在了骨髓里,编织成一首朗朗吟诵的歌,歌里有一切的友善、淳朴、自由和美好,有他的土著朋友,也有她的动物朋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非洲,这份深沉而敬畏的热爱,让我无限向往,相比较生命的长度,我们更在意的是这人生走此一遭的质量。
“当我回首在非洲的最后岁月,我依稀感到那些没有生命的东西都远远先于我感知到我的离别。那一座座山峦,那一片片森林,那一处处草原,那一道道河流,以及旷野里的风,都知道我们即将分手。在我的感知中,我没有离开非洲,而是非洲正在缓缓地、庄重地从我身边离去。”
作者走出非洲,把自己的一切留在那片炙热的土地,她的爱人戴尼斯沉睡长眠于此,有一对狮子长久的在那里盘桓,或躺坐,或蹲卧。读了让人不胜悲凉,却温暖恒久,所有景语皆是情话。
走出非洲后,这段17年的非洲生活,卡伦向世人娓娓道来,让世界记住了她,记住了这个荡气回肠的非洲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走出非洲》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