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1200字
安娜是否值得同情?(转载)
首先给出答案,值得。正如另外一条回答所说,“我同情在那个时代里任何想追求爱情的人。”
题主说安娜非常作,这点我承认,我当时看书的时候也无比赞同。尤其是安娜不愿离婚时卡列宁咒骂她“在外面偷情回来还要吃丈夫的面包,这就是可耻”的时候,简直想起立给卡列宁鼓掌。
但是,她为什么作?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不是嫉妒,只是不满足。”
格非说,安娜怕的不是背叛上流社会的后果,也不是沃伦斯基遗弃她的下场,而是她不知道爱情的对象何时会停止这种爱情,从而让她抛夫弃子背弃整个俄国上流社会的牺牲通通贬值。由此她陷入了嫉妒——怀疑——自我安慰——怀疑——嫉妒——厌倦的神经病和歇斯底里。
她付出了那么多,只为得到他,得到她所追求的东西——爱情。换句话说,她认为沃伦斯基就是爱情。
偏偏这东西又太飘忽不定,她只好跟着它,于是她作,她神经病,她歇斯底里,她死。悲剧也就写成了。
而我个人认为,这世界上的悲剧,分为[有凶手的悲剧]和[没有凶手的悲剧]。
前者如《悲惨世界》里的芳汀。作者把她从一个美惠女神到死于非命的过程一步步写的很清楚,如果我们设置一个问题叫做谁杀死了芳汀,答案是很好找的:托洛米埃的恶意抛弃是她悲剧的根因;而德纳第夫妇虐待她的女儿,千方百计骗她的钱;工厂里乱嚼舌头唯恐天下不乱的长舌妇;往她的衣领里塞雪球的纨绔子弟;沙威和冉阿让也能分上一个锅。
而后者就是安娜。
谁杀死了安娜?
没有谁。
安娜的悲剧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找不出任何一个凶手:他们做了在那个时代他们应该做、可以做、只能做的一切:卡列宁一开始想离婚放她自由,未果后拼命息事宁人,安娜死后收养便宜女儿安妮,可谓仁至义尽(不接受任何指责卡列宁不爱安娜的言论:他没有爱她的必要);沃伦斯基一开始追求安娜是因为爱她,后来疏远她是因为不爱她,无话可说;而安娜和他一个样,所有行为的驱动都是爱。
你能说爱不对吗?谁能控制爱?
没有人能够控制爱情,因此,没有人会因为他爱或不再爱而有罪。
——乔治•桑《雅克》
私以为,没有凶手的悲剧,才是真正的悲剧。所有人都做了没有错的事,然后悲剧就发生了。程序正义换不来结果正义。
所以托尔斯泰会那样动情地说“我就是安娜”。他怎么不是安娜,他也有磅礴的改造社会的理想,他也盼望天下大同,他也有他的执念。然而他的索菲亚双脚稳稳站在人间。两人争吵不断最后以一方出走而死一方被口诛笔伐至今作结。
索菲亚不对么?索菲亚年少嫁与他为妻,一生为他生养了十四个孩子,为他打理庄园,主持财务,誊抄书稿,光战争与和平就抄了七遍——饶是如此,托尔斯泰还酸溜溜地说“要是俄国作家们的妻子都能像陀思妥耶夫斯卡娅那样,他们会更好些的”——然而老陀也并没有多么对得起他的模范夫人。
我们都在追求,我们都在作,我们都有执念。
“我不是嫉妒,只是不满足。”
大家都是安娜。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译林)》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