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并快乐着》读后感5000字
Warning:前方高能!
看完《痛并快乐着》这本书我更加佩服白岩松在那么年轻的时候就有了这么多思考。反思自己,是自愧弗如。
在看白岩松的书之前我刚拜读过了孟非和杨澜的书。白岩松和孟非、杨澜是三个不同类型的主持人,但是都很具代表性。白岩松是那种以时代发展和国家进步为己任的媒体人;孟非是那种通过自身努力,历经很多困苦而后绽放的娇艳玫瑰,柔中带刺,是人们生活中的调味剂;而杨澜则是代表着新一代的中国女性,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在世界中的形象而付出自己的辛勤努力。
从这本书前半部分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坚信中国会更加强大、有着强烈民族自豪感的中国人。但是在有着自豪感的同时又不乏适时的理性——“最重要的还是明天”,这是他在中国十五周年纪念日结束后的感想。一切的成就都是过眼云烟,之后只要一不小心很有可能之前的一切努力都毁于一旦。这让我想起了1954年巴西足球队在世界杯争夺冠军失利后球迷举的标旗是“这也会过去!”;在四年后重夺冠军宝座的巴西队回国后还是有这个标旗“这也会过去!”。过去的都已经过去,未来才是当下的我们最应该去争取的。
对于中国一定会强大这点,毋庸置疑,不管建国以来我们有多少次大的灾难,其中不乏政治失误,然而我们的国家还是迅速地成长起来了,而且是成长速度最快的国家。罗胖在他的书《中国为什么有前途》里面也有所论述,为什么要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对于现阶段很多的社会矛盾来说,比如环境污染啊、官场腐败啊、房价涨幅太快啊、贫富差距过大啊等等,是很痛心,但是,暂时没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等,等足够强大了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还好我们能看到政府的改变:直播江主席与克林顿总统的对话,是直面中国问题(比如人权)的第一步;而像最近几年的反腐风暴,也是公平正义在逐渐落实和社会问题在逐步解决的证明。希望有那么一天吧,这些社会问题都能合理地解决…或许在那之前上帝发动了哈米吉多顿大战统治了全世界也说不定呢-。-反正听说撒旦已经被从天上摔到人间来了,上帝就快接手地球了呢( ̀⌄ ́)
民族自豪感有很多方面的表现。比如在杨澜和白岩松的书里面都提到了两次申奥,第一次的失败和第二次的成功,都只因为我们简直不谢的那个奥运梦。刚建国的时候,我们国家不被世界上很多国家所承认,那时候我们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而运动会就是我们向世界证明的第一步。不管是许海峰的那一枪还是乒乓外交,都在向世界展示我们的能力和亲和力。所以我们中国人对于奥运会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既是一个展示我国软实力的舞台,又是一个加强民族自信心与荣誉感的途径。因此,第一次的申奥失利让第二次的申奥成功具有额外的历史意义——“我们有一个几年前破碎过的的梦想要圆”。
文中提到了九八抗洪,而章节中的一句话“一个民族如果仅仅能共度患难,而不善于在灾难过后汲取教训,那还称不上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觉得特别好。所谓的记吃不记打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中国人拿出在共患难时的那种凝聚力,不内斗,不折腾,那我们将是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团体。而现实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喜欢和自己人斗,却对外人格外耐心格外和气,这点实在是应该反思一下。或许所谓的“丑陋的中国人”和“巨婴”这样的形容都是有些道理的。当然这洪水也体现了我们很多国民的爱心:和汶川大地震一样,珍惜活着的人,而那些活下来的人也是最能感受到人间温暖的。但就是在这种天灾人祸面前,人的尊严还是那么重要——“不管危险怎样在眼前,但生活仍在继续。如果在灾难面前,失去生活的尊严,那么灾难将会把我们击败,而只要保有尊严,没有哪种灾难会持续太久的。”这既是信念的作用,也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越危难的时候越能体现出人内心的强大与否。我们转念想想,这真的是天灾吗,豆腐渣工程的背后难道不应该是人祸吗?这和当年的“三年自然灾害”都其实是人祸多一些吧!是要多买药还是多买棺材,这个问题值得当权者深思。
对于人的尊严,其实马斯洛需求层次的最底层只有温饱其实是不全面的,因为有些人注定是有人格有尊严的,他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们再穷也不能穷尊严,他们不吃嗟来之食。这样的人值得敬佩,更值得让我们去善意地帮助——我们只要在合适的时候拉他们一把就好,不需要做太多,但是对于他们来说,生活也许就会大不同。
文中也提到了环境保护和贫穷的问题,很多时候,这两个是一个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贫穷。很多人穷怕了,一旦有个能挣点钱的机会就会抓住死死不放。治理这两个问题从来都不是那么容易,至于解决方式的选择那就要看当权者的智慧了。而最重要的是,环境被污染了,还可以治理;但是如果人心被污染了呢?当年文革时期那些疯了一般的所谓的“人”干出的那些事,难道不应该时刻警醒着我们吗?我们大抵是做不到拥有一颗完全纯净的心的,但是让心中的那片净地多一些、大一些,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我想到了近几年特别火的人工智能,AI的未来会怎样我们谁都不知道;但是AI是人造的,我们可以让它更好地为智人服务,也有可能最终被它毁灭。霍金也适时地提醒着我们。机器的行为是可控的,而人心不可控。说到底一切都在人心,善,则长存;恶,就长眠。
话说在国外的这几年我打心里是越来越喜欢中国了。在国外,碰到一些不如意会想到家;这个家既是自己的小家,也是国家。国外的生活并没有让我感到归属感,而是总觉得自己是外来的,并不属于这个地方。人啊,心要有归属,要有信仰,活着才有意义。而现在,归属我找到了,就是祖国;信仰,我还在努力找寻的途中。我始终知道,故乡在我心中,永远永远;我只是偶尔有些忙,忙到“忘了”,但那些属于我的童年的记忆却一直都在,那对故乡的思念也一直都在。
特定时候某一首特定的歌总会勾起自己的回忆。一首《成都》让自己格外想念家乡的人和物;一首《北京北京》又或是《他乡》会让自己有些感伤,只因在异国他乡;而一首《爱的代价》又会让自己想起那些曾经为爱而做出的努力。因此,歌曲是心境的表达,一首歌的背后总有或多或少的回忆,有些痛心而有些则会使自己油然而生一种喜悦之情。歌听多了,有时候就会多了种诗人的情怀,看见地上的鸟儿啄食树上的鸟儿啼叫,那种喜爱之情就翻涌而出,此时就会觉得生活特别美好;看到路途上有小动物甚至是像蚂蚁一样的小昆虫,总会绕过去,不忍打扰它们,也不忍伤害它们;和朋友聚会时,也更加珍惜眼前的友谊,因为这种没有利益争夺的光景是最值得善待的。至于难民问题,最近也想的很多,原来是真的真的超级讨厌他们的,但现在,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应该被同情和给予关怀的。我分析了一下,我以前之所以不喜欢他们,大致有两点吧:第一,是混进来的恐怖分子;第二,就是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好吃懒做不干正事。前一点就不必多说了;后一点的话,其实就是这种人自己的问题了。我觉得像他们这样的人,是不配得到帮助的——没有自尊心的人更是不配活着的!他们这撮人的存在的意义就是浪费粮食浪费氧气浪费一切。而对于更多的难民,其实他们是值得被给予帮助的——失去家园背井离乡后的心灵总是需要被关爱填补的。
有些人是靠正能量活着的,比如人民的名义里面的检察官猴子;有些人是靠负能量活着的,这样或是时时刻刻都能提醒着自己不要得意忘形,一切都还没结束,或是得过且过,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更多的人是靠正能量和负能量的同时存在水乳交融活着的——白岩松就是这样的一种人。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但又其实不一样。他痛并快乐着,这也许是他在经历了极度失眠的挣扎之后对生命所拥有的感悟吧!很多时候,的确是痛苦与快乐并存的,正如阴和阳的互补一样,同时存在却相处得和谐、融洽。这其实也很像是两种不同的思想的交汇。我特别欣赏那种脑袋里面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并允许它们同时存在且是各自合理地存在。这就是罗胖所说的那种精英的头脑。我感觉很多时候知识都是相通的,在风险管理里面的SWOT分析法其实也有一点这种味道。我要知道什么观点我更倾心,但我也同时要知道什么观点也是可以说得通的,甚至是比我自己倾向的观点更加有吸引力的。就让这些观点同时存在,在某些时候比如做决策的时候,我就更能知道我面临的各种选择背后的风险于机遇;而另一些时候,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也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更广阔的思考维度。所有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形成的。故此,我们每个人的差距其实就是意识的差距,有好的意识就能做出更理性的决策,创业的话也许也会更能清晰分析出一条该走的路。
无论是舆论监督,还是香港澳门回归,再到直播克林顿访华的所有话语,都说明了中国在敞开怀抱与世界相拥。现在的中国不再惧怕开放国门会对自己国家的哪个行业甚至当权者的统治产生影响了,因为大家的判断力都有提升,都在与时俱进。我们不再是当年TAM广场(6.4)事件时候的那些盲目爱国而被某些阴谋家所利用的人了,也不是文化大革命时候那些无知的被人性的恶所充斥着的红卫兵了。现在的我们更多时候是在理性地爱国,我们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思想交流,说出自己对中国现状的思考,想一想到底还能做什么让中国的各个方面更加合理。这并不是当权者或者一部分专家所能考虑的事情,而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考虑的事情。我们不一定要说出来,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要敢于怀疑主流的观点,因为现在看来是对的观点或者事情,将来看就不一定,这就是处于这个时代的人的局限性。就像一句歇后语: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为什么这就多此一举了?也许那个人是精神病人呢,也许那个人是怕放屁污染了自己的裤子呢,或者说他就是有这种癖好呢?看见一个东西,尽量不要局限在它所给出的框架里展望,而是尽量要跳到这个圈子外,以上帝的视角来看;虽然这很难,但是真的是能让我们的思维局限小一些。这其实也可以叫做批判性思维,《学会提问》这本书有讲~
让世界了解中国,白岩松在努力,我们都在努力。世界需要多元化,所以中国必不可少。外国人真的是对我们存在很多不了解:连香港是不是中国的都有人问过我。香港要不是中国的,它在当年的亚洲经济危机的时候早就完蛋了——中国政府出手才保下了它。其实有些时候我们国人也需要增进一下认识,比如中国人素质那么低吗?在国外,我所见到的是,不管哪国的人,素质都是参差不一的,素质高下是无国界的。在我住的社区,西班牙人普遍喜欢开趴,然后大吵大闹,这个素质不会高到哪儿去吧;有些外国人做完饭洗的锅碗很不干净,灶台也不好好打扫,这也不是只有某些中国人干的事吧;在很多景点,经常看到一些涂涂刻刻画画,我所看到的是:这些里面中文(包括拼音)很少,反而是外国人干的特别多。虽然我承认我的视野也很局限,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就是,不管是哪个国家的人,都有素质高的与素质低的,这并不是像某些媒体的那种抨击中国人素质低的报道所描述的那样。我们这一代人所要做的,就是慢慢打破外国人对我们的偏见,而这一切,要从打破自己内心的偏见开始。
打破偏见,认知升级就是一种好方法。罗胖所推崇的认知升级其实就是一套重新理解世界的体系,这点的认识我还有待提升,所以就不多讲了~
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好像有些什么感悟又好像没有,这时候我一般都是通过读书来激发自己的思考,找到一个可以通往洞口的梯子,帮助我打开门。小时候其实很想当一个作家,但是长大以后其实我越来越发现其实作家真的不好当,很多想法其实只是潜意识里面的,和感觉差不多;比如我感觉这个人特别好,但就是说不出来哪里好一样——当你真要开口说出来的时候就不行了。这点也特别像知识管理里面的隐性知识的概念,那就是这些想法是主观的、基于自己经历或者感悟的、难以用言语或者文字这样的方式传达给别人的思想。这种情况当然还是可以分享的,那就需要多观察这个人的各种行为,通过分析这些行为,就能大致了解一个人他对各种事的看法什么的。
最后,用杨澜的一本书的名字做结尾吧:世界很大,还好有你,XX。{ps:XX可能是一切你感叹还好没错过的东西(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痛并快乐着》读后感_5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