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那边(第一卷)》读后感_2600字

《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那边(第一卷)》读后感2600字

小时候,听外婆讲一个笑话:一个不识货的人初尝青橄榄,感觉一股青涩味——不好吃,一下就把橄榄丢到茅草屋顶上去了。可是渐渐的,嘴里的滋味清甜起来——可惜了那个好橄榄啊!赶紧爬到茅草屋上去找,结果爬塌了三间茅草屋。读这本《追忆似水年华》,有点吃青橄榄的味道——要慢慢读,细细品。

早就知道《追忆逝水年华》是难读指数排名第一的名著,而且洋洋洒洒有七大卷300多万的字数。有评论说:

普鲁斯特的煌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那种谁都觉得自己应该去读,但对大部分人来说又确属望而生畏的书。

真的怕了它,一直绕着走,直到今年年初读完阿兰.德波顿的《拥抱逝水年华》(作者及作品回顾)和亨利.拉西莫夫的《亲爱的普鲁斯特今夜将要离开》(作者传记)之后,才终于下决心开始看这本大部头书。

断断续续,终于读完第一卷。不能说完全看懂了(也有一些想要放弃或者打瞌睡的段落,觉得作者是个话唠——原谅我的浅薄吧),但是绝对同意这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名著。尤其喜欢书中的某些片段和风景描写。

原以为作者追忆的似水年华会是“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感慨,或者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自我激励。然而,都不是。往事如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作者精心PS处理之后的画卷——“淡极始知花更艳”。

对于译作,一直偏爱译林和译文两个出版社的版本。可能译者的文学素养比较高,大多数作品比较严谨,文字也比较优美。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的不同,总感觉相比中国本土作家的作品,译作读起来有点别扭的感觉。而这本书却读得很流畅,尤其是一些长句,不但佩服作者,也由衷佩服译者。感谢你们!让我读到这样一本好书!

书摘:

再版说明:

(本书)二十多年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多次再版,并获得“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等奖项,入选“60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600本书”。
这部作品长达二百万字,文体复杂、经纬绵密,由十五位译者共担翻译重任,且首版出书时间紧迫,难免留下一些遗憾。鉴于此,我们决定再版《追忆似水年华》七卷本。

编者的话:

小说以追忆的手段,借助超越时空概念的潜在意识,不时交叉地重现已逝去的岁月,从中抒发对故人、往事的无限怀念和难以排遣的惆怅。
(书名的)两种译法:一种直译为《寻求失去的时间》;另一种意译为《追忆似水年华》。

序:

普鲁斯特的一个独到之处是他对材料的选择并不在意。他更感兴趣的不是观察行动本身,而是某种观察任何行动的方式。
他的见闻所及仅系法国社会一个很薄的剖面。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普鲁斯特将不是从广度,而是从深度上开掘他的“矿脉”。
他若不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本可以当最伟大的批评家。
第一主题,是时间。他的书以这个主题开端、告终。
“就像空间有几何学一样,时间有心理学。”
人类毕生都在与时间抗争。他们本想执著地眷恋一个爱人、一位友人、某些信念;遗忘从冥冥之中慢慢升起,淹没他们最美丽、最宝贵的记忆。
时间看起来好像完全消逝,其实不然,它正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
普鲁斯特的主要贡献在于他教给人们某种回忆过去的方式。
唯有普鲁斯特发现,在第一个回忆的诱发下,人们以为已经永远遗忘的世界好像附丽在这个最初的回忆上面,会从一杯茶中整个涌现出来。
概括说,他的小说是一个聪明绝顶、敏感到痛苦地步的人的经历。
小说的材料不在现实世界之内,而是在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差距之中。
普鲁斯特试图以比传统小说家更多的真实性去描绘相遇相悦、离怀别苦,以及最终的冷淡。
唯一有吸引力的世界是我们尚未进入的世界。
普鲁斯特的小说是一种肯定,一种解脱。就像凡德伊的七重奏一样,其中两个主题——毁坏一切的时间和拯救一切的记忆对峙着
因为和普鲁斯特在一起,我们除了知道感情有间歇,更知道幸福也是时而袭来,时而消失的。这一阵阵欢乐的清风来自什么地方呢?
普鲁斯特比同时代任何作家更加理解形象的“至上”重要性;他知道形象怎样借助类比使读者窥见某一法则的雏形,从而得到一种强烈的智力快感;他也知道怎样使形象常葆新鲜。
所以隐喻在这部作品里占据的地位相当于宗教仪式里的圣器。
阿兰曾经指出,小说在本质上应是从诗到散文,从表象到一种实用的、仿佛是手工产品的现实的过渡。
就像伟大的哲学家用一个思想概括全部思想一样,伟大的小说家通过一个人的一生和一些最普通的事物,使所有人的一生涌现在他笔下。

第一卷 在斯万家那边

有许多当年我以为能在心中长存不衰的东西也都残破不堪,而新的事物继而兴起,衍生出我当年意料不到的新的悲欢;同样,旧的事物都变得难以理解了。
往事也一样。我们想方设法追忆,总是枉费心机,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它藏在脑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隐蔽在某件我们意想不到的物体之中(藏匿在那件物体所给予我们的感觉之中),而那件东西我们在死亡之前能否遇到,则全凭偶然,说不定我们到死都碰不到。
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虽说更虚幻却更经久不散,更忠贞不贰,它们仍然对依稀往事寄托着回忆、期待和希望,它们以几乎无从辨认的蛛丝马迹,坚强不屈地支撑起整座回忆的巨厦。
读得入迷就跟睡得很实一样具有神奇的魔力,我的耳朵像中了邪似的失去听觉,
你就像是远方的旅客从我们一去不复返的国度送来的一束鲜花,让我闻闻从你的青春的远方送来的这些鲜花吧。许多年以前,我也曾经经历过群花争妍的春天。来吧,带着报春花、龙须菊和金盏花;来吧,带着巴尔扎克的植物志中象征挚爱的景天花,带着复活节前开放的雏菊和复活节前的最后一场小雪尚未融化时已经在你姑祖母家的花园中播散芳香的雪球花;来吧,带着百合花洁白的绸缎(那是配得上莎乐美那样娇美的身躯的裙料),带着蝴蝶花斑斓的彩釉,尤其要带来寒意犹存的料峭的清风,让它为一早就守候在门口的两只彩蝶吹开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
我们有时对死了几百年的人的生平,更容易知道一些细节,而对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生活,反而不易得到详备的认识

第二部 斯万之恋

斯万感到,作曲家只是以他的乐器把它揭露出来,使它成为清晰可见,以他如此轻柔、如此审慎、如此细腻、如此稳健的手忠实描绘出它的轮廓
我明白在现实之中去寻找记忆中的图景是何等的矛盾,后者的魅力得之于回忆,得之于没有通过感官的感受。我当年认识的现实今日已经不复存在。
对某个形象的回忆只不过是对某一片刻的遗憾之情;而房屋、道路、大街,唉!都跟岁月一样易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追忆似水年华:在斯万家那边(第一卷)》读后感_2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