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5500字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5500字

帝王将息,乃时光之风采,

将谎言揭穿,让真相大白,

将岁月印记,给往事封印,

将黑夜守望,唤黎明醒来,

将恶人惩治,直至其悔改,

将傲然大厦以光阴蚀毁,

尘封它们那金色的光辉。

—《世纪三部曲》

一样的深夜,坐在电脑屏幕前的自己,忽然想起了那个翻开三部曲的首夜。那是步入新世纪热情洋溢的开始,田园牧歌的好日子犹在昨日,多雨的伦敦,社交际也才正要开场。然而波澜不惊的世界之海下正暗流涌动,很快便要掀起惊涛骇浪。

与光阴有关的故事从来都很不乏引人感叹的剧本,更何况是这样风云激荡的大时代。本不打算梳理小说的故事,一来百万字的巨著,理出头绪并非易事;二来,冰冷的文字实难状述自己对在一个世纪中形形色色人物的感情。然而,又总不至于逼迫自己写首诗来一抒胸意,只得聊作梗概,也算对陪伴自己无数失眠夜晚的悲欢离合略做复盘。回顾内容之前,照例应谈一谈作者。想要为20世纪世纪画上年轮,渊博的学识与深厚的文笔缺一不可,霍布斯鲍姆在其年代四部曲的最后一部《极端的年代》中便详尽了20世纪的风云际会,其知识之广博与大开大合之文风令人敬仰,然叹其文字学理性很强,又处处以宏观且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落笔,各种政治和经济概念也须补课,因此对于仅想要纵向上了解20世纪脉络的书友并非是合适的选择。而同样写20世纪的故事,本书作者肯福莱特采用了金庸武侠似的手法,虚构的人物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发生联系,通过驾驭人物的故事情节和内心活动节再现历史;此外,多镜头式的手法像极了拍影视剧,五个家族的三代人的情节横向并行推进,本以为不同家族人物的分别叙述会产生割裂感,但作者很巧妙同时也很勉强的使家族间产生不间断的联系,于是镜头的切换便很自然。这样的手法自然是畅销书的心头好,虽是百万字的大部头,但易读性和代入感很强。

世纪三部曲讲述了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20世纪,慢节奏的世界急剧转向,帝国主义的最后一搏、红色势力的开天辟地、正义邪恶的世纪对决、意识形态的攻守易势,这一切日后被人们冠以具有很强文学性的概念和名词用以记录,但正如本书的所描述的人物一样,历史的落笔总是归结于真实的芸芸众生。

“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

巨人之战前,那时的英国还被称为日不落,在雾蒙蒙的伦敦,菲茨一家是传统的贵族,保守的家族却有个崇尚自由主义的妹妹-墨黛。此外,家族领地上还有生活在英国底层的艾瑟尔一家,反压迫和追求平等是其一家茶余饭后的重要课题。英吉利海峡的对岸,羽翼丰满的德国跃跃欲试,躁动的日耳曼青年沃尔特正在外交界广结善缘,探听着萨拉热窝事件的发展。而漫天飞雪的圣彼得堡,神秘的沙皇之手似乎仍旧可让西伯利亚风住雪止,走投无路的格雷戈里兄弟正偷偷攒钱买通往自由世界的船票。上帝眷顾的美利坚呢?肌肉还没成型,自身也问题不断,杜瓦正在国会奔走致力于让年轻的美国的头脑变得稍微成熟一些。故事的开场总是令人最难忘的部分,但生活的剧本势必要继续进行。

艾瑟尔作为菲茨家的女管家像人们所熟知的老段子一样与菲茨拥有了私生子,而目睹菲茨对自己及儿子身份无情的否认,加之其对自己领地工人生存状况的冷漠之后,艾瑟尔便决定终其一生向传统和保守开战了。伟大一生并不会因其起因而失去光辉。第一部的最后,艾瑟尔领着不被父亲承认的小劳埃德与菲茨在楼梯狭路相逢时,倔强又平静的言语致使菲茨侧身让道,才恍然发觉封建的传统正在土崩瓦解。

在柏林,沃尔特最终没能避免自己祖国的一意孤行,但家族血脉中流动的忠于祖国的精神,使他同德国同龄的日耳曼人一样为国而战。为国战死不会皱眉头的他却因心上人墨黛是敌对国的贵族而困扰,墨黛会舍弃一切与自己结婚么?事实证明政治和道德惯性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然而并非可以决定一切。他们最终将无情的传统秩序和世界格局抛诸脑后,在残酷战争来临之际拥抱了爱情,而这正是最温暖的色彩。

冰天雪地里,俄国的两个兄弟,弟弟列夫拿着大哥格雷戈里的船票去了美国,并给大哥留下了一个女人和胎儿。大哥不堪沙皇政府之重负,成为布尔什维克党派的后起之秀,列夫在美国的街头成为黑手党的亡命之徒。一张船票引发的两个传奇人生就此上演。最后故事结尾,列夫来苏联见大哥最后一面时,谁又觉得亏欠了谁呢?美国最无趣,杜瓦正在为布法罗一个女孩而神魂颠倒呢。

接下来他们会经历那些我们熟知的历史时刻,艾瑟尔和菲茨这对天生的对立阶级,会带我们领略大英帝国工党执政、女议员的上位、殖民地瓦解的种种细节;沃尔特会带我们经历德国在一战前后与各国的斡旋,与列宁在火车的秘密交易,索姆河的炮火纷飞;在凛冽的寒风中,我们会随着格雷戈里打开冬宫的大门,见证向封建残余说‘你们统统被逮捕了’的神圣时刻;在陌生的布法罗,了解迥异于《教父》的美国黑手党的火并和列夫对自己美国梦的追逐;也会和杜瓦一样,感叹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转向、威尔逊总统退出国联的无奈。

前方是一无所知的无情岁月,回头是至亲至爱的亲人爱人,人们无可奈何,咬牙前行。

“我亲眼目睹,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的生长。”

一战带给世界的裂痕尚未及弥合,另一场巨人之战接踵而至。裂变的岁月里,时代便是我们的命运。

墨黛决然嫁给了沃尔特,见证了纳粹的发迹与上台,在艾瑟尔为英国的民主自由事业尽力之际,自己供职的民主杂志社却惨遭纳粹打砸,如果这便是命运对她的不公,那命运也太过仁慈。墨黛和沃尔特的儿子埃里克固执地认同领袖的口号,成为了党卫军一员。好在还有女儿卡拉拥有母亲一样的魅力和善良。因为有墨黛一家,所以我一直相信纳粹德国下的德国人民都是很好很好的。

同样是在媒体界,杜瓦的后辈伍迪虽然曝光了美国底层困苦工人被欺凌的照片,但却被资本家描绘成工人暴动的画面。美国劳资的对抗不是现代我们在NBA赛场看见的球星纠纷,资本的獠牙从来都是血淋淋的。除非成年后有极为特别的事情,否则年少的故事很难忘却。而未婚妻乔安妮在夏威夷海滩上死在自己怀里的场景,怕是最后的扔在日本的原子弹也难以抚平伍迪心里的创伤吧。

走进成年人的世界总需要有些仪式感的事件,伍迪如是,列夫的儿子格雷格亦如是。格雷格很轻易的被父亲商场的对手陷害,而领教了身为黑手党领袖的父亲教给他什么是列夫家族处事的家风后,格雷格转而想在美国政坛大显身手。列夫在公开场合对自己身份的语焉不详虽未成为格雷格的心坎,但也一直隐隐作痛。

格雷格的妹妹黛西作为黑手党领袖的女儿竭力想混入上层社会,几经波折,最终嫁给菲茨儿子博伊似乎就此了却了心愿,阶层的不融合自古已有,婆婆的鄙视和丈夫的婚外情最终使黛西真正的理解了人生,最终竟然可以在炮火中救死扶伤,因此最后嫁给劳埃德获得圆满理应祝福。记得一节,列夫目睹女儿黛西遭受俄国公主婆婆奚落粗野时,面对斯文的英国贵族们讲自己父母被公主哥哥烧死的情形,冷冷的说“在我看来,这才是真正的粗野。”这正是对俄国无情农奴制度最无情的鞭挞。

俄国的故事总会被认为认为很单调,而伏特加的味道告诉人们单调却很有力量。格雷戈里的儿子沃洛佳子承父业,在红军情报部门工作,但服务的领袖却不如父亲的领袖列宁那般睿智,政治的清洗使他在政治上成长很快,得益于父亲的缘故,沃洛佳的仕途还算平顺,毕竟克格勃的名声虽不好听,但总比战死在斯大林格勒的前线强得多。心上人卓雅作为物理学专家在原子能领域造诣颇深,为了赶超美国在原子弹方面的研究,凭借沃洛佳在美国的相关情报紧急推进项目。这样的组合想必真的是时代特色吧。

批评苏联的子承父业是片面的,因为每个国家多多少少都会有。艾瑟尔的儿子劳埃德在参加西班牙内战和投身间谍后,最后当选议员,同母亲一样步入政坛力图改善英国政治。劳埃德心潮澎湃,反对一切政治上的暗箱操作、毫不掩饰对黑暗势力的厌恶。不知道他在下议院舌战群儒时,会不会想起自己在德国和沃洛佳挥起拳头砸向党卫军的场景,那丝毫不逊色于诺曼底登陆。

在这些后辈人生的吉光片羽中,我们将惊叹于巴巴罗萨计划,聆听丘吉尔振奋人心的演讲,感叹敦刻尔克命悬一线的有惊无险,在诺曼底为联军的绝地反击欢呼,和苏联斯大林格勒的红军一起咬紧牙关,还有目瞪口呆的珍珠港和不知所措的蘑菇云。

战争的消弭让人误认为历史‘砰’的一生转向了新世界,这无疑是错觉。因为历史总是轻声细语淡去。

“献给所有自由斗士”

进退间,光阴的针脚不曾停歇,已然是另一番人间。世界在支离破碎后,迎来新的格局。还未曾来得及感谢在光阴里那些善良的人们,转而便涌来了一堆新面孔。

格雷格的私生子乔治是个黑人。年少时参加的‘自由之行’运动在其心中烙上不可磨灭的种族歧视的烙印。在之后的人生中,无论是在白宫还是在律所,推进民权运动是其一生的理想。为马丁路德金工作的前妻维雷娜和白宫的知心好友玛利亚,二人也都为了黑人的权利奋斗了一生。吊轨的是,回望美国的历史长河,意识形态的短暂博弈不足道哉亦是插曲,而为人人生而平等战斗的他们理应得到褒奖。

伦敦似乎只剩下了摇滚乐了。劳埃德的儿子戴夫和女儿伊维似乎是60年代反叛孩子们的代表。自幼功课糟糕的戴夫对吉他情有独钟,父亲断掉零花钱这种手段也未能阻止小戴夫放弃学业投身乐队,可见戴夫最终成为摇滚巨星不全是运气啊。当然从伊维全裸出境在学校表演话剧就知道其最后红遍欧美都是小事。经济和政治地位的丧失使英国似乎只能依赖独特英伦文化刷一刷在世界舞台的存在感了。

伍迪的儿子卡梅隆从稚嫩的政治新手成长为有立场的政客,参与尼克松水门事件的经历使他更加深刻的见识了美国政治的黑暗面。这与乔治服务的肯尼迪总统前的美国政治开始不同,伴随着新的传播技术的应用和媒体的有力监督,美国政治的黑暗面正在被不断放大,卡梅隆意识到政治游戏开始复杂。而为情所困的女儿杜杜在几经周折还是选择了我们的靠谱的戴夫。

莫斯科人物的孙辈们的命运理应是线性的。沃洛佳的外甥德米卡是克里姆林宫的助理,前半生对布尔什维克是忠诚的,他只是坚信应该采用渐进式的改革举措打破苏联农副产品市场的一潭死水,对于在苏联官方媒体工作的妹妹坦尼娅所称的共产主义本身制度有问题的观点是无动于衷的。把希望寄托于赫鲁晓夫的幻想被苏联老人政治打破,沉闷的克里姆林宫的政策只剩下了集权。终于,德米卡认同了妹妹的立场,而此时戈尔巴乔夫以在苏联政坛崭露头角,有些事情还没开始,便已结束。

卡拉收养的继女丽贝卡因为友秘密警察的迫害九死一生逃亡西柏林,丈夫也因此下半身瘫痪,与家人的分隔、加之家庭天生的政治气氛使得丽贝卡放弃教师职业,投身于西德的政治并致力于两德的统一。德国的故事无论怎么讲,最后都会归结于政府的惹人生厌和对人民的悲悯同情。卡拉的儿子瓦力试图与已有身孕的心上人卡洛琳一起翻越柏林墙失败后,只能够自己扑向自由世界。凭借自幼在音乐上的天赋与戴夫组成了世界知名的摇滚乐队。20世纪60年代实在是特立独行的日子,叛逆、不拘一格、嬉皮、大麻和摇滚这些是那时青少年的标志。瓦力和戴夫正是如此。

最后一部中还有一位加帕斯同学,我实在是捋不请这位同学的祖辈了,因为在前两部中并非主要人物,但加帕斯同学在第三部中却是很有分量的角色。记得不错的话,父亲是外籍军官,母亲是黛西的女仆。这样的身份似乎也只有在美国可以创出一片天地了,也无怪乎加帕斯在英国穷尽办法想要去美国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爆料出伊维与摇滚巨星汉斯的新闻在媒体界略有声明的他,先后多次凭借小聪明在新闻界声名鹊起。然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事业上升期被美国拉去打越南战争,战争的残酷使他在后来的媒体生涯中开始揭露和批判美国政治的黑暗面,包括水门事件。当然,不知最后站在柏林报道柏林墙倒塌的他回顾一生会作何感想。抓住时代前进方向的人,再加以运气,离功成名就不远了。加帕斯准确的看出了电视媒体取代报纸的趋势,并利用身边小有名气的人物挖掘惹人注目的头条,迅速发迹。但最终成就他一生的仍是他推动美国政治的严肃作品。

这些人的故事中又会有什么呢? 柏林墙、肯尼迪遇刺、美国民权运动、越战、古巴危机、水门事件、布拉格之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些没有阻止我们的人物在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

踏遍风尘偶回首,有情无情都经过

掩卷深思,回顾整本小说后。发现留在心里的不是对早已了然于胸的历史事件的再次深入认识,而是这些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懈努力。他们坚信世界会更加美好,并为此奋斗。这比一百年中任何我们熟知的英雄更具有英雄主义,更令人热泪盈眶。因为有这些人的存在,所以历史才不会终结,反而愈加美好和多姿多彩。很多年以后,我想即便自己忘记世界大战,也会记得这一画面:墨黛不顾一切的扑入沃尔特怀中,在战火中九死一生的沃尔特拿出报纸上墨黛的剪影微笑着说“墨黛女勋爵永远引领时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永恒的边缘(全集)》读后感_5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