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_1200字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1200字

没有想到这部“怪诞”的书是以“悲剧”收场的,看前一半时还在傻傻的想主角是如何搭上兄弟会的船然后解放全世界的,看完才发现作者的坑挖的足够深。
首先,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世界,并不仅仅是大洋国,整个世界已经被三大极权国家瓜分,所谓自由民主已经完全被打倒在地(熟悉二战和冷战的伙伴都知道,在现代国家机器的支持下,集权国家只有在外力干涉下才能瓦解)。ps:我不知道主人公这样有独立思想的人是如何苟活多年的,如果是我大约早就game over了。
其次,与这个窒息的世界并行的还有某种只存在于宣传和臆想中的反对派,我称之为“希望”,正是这种希望让主人公放松、沉沦。ps:这种希望就相当于养鸡场厂里那几只自由活动的鸡,会帮助整个鸡群解压;实际上,当今社会也是如此,我们每个人都在成为欲望的奴隶、城市的囚徒和社会的螺丝钉,但媒体所关注的却是光鲜靓丽的明星、万亿资本的权贵和说走就走的旅行者,他们不就是“希望”吗?不就是那几只“自由活动的鸡”吗?
当然,关于整个社会的运作机制和未来世界的走向,我并没有作者那么悲观,自由平等博爱是无法实现的,但绝对集权也同样难以存在,金权贵族可能会成为最后的统治者,人民仍将享受表面的、金权引导下的自由。
接下来,说一说本书关于描述人性的部分,作者对人性的态度基本是负面的,比如自私、权力欲、虚伪等等,最讨厌的还是吃瓜群众的麻木。
但我不认为主人公的做法是对女伴的背叛;同样,也不认为在最后关头,主人公对老大哥的爱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在以上两点的基础上,我赞同作者的基本观点,即人性本身是“消极”的,最重要的一点即是自私。无论是童年抢夺家里的食物,还是关键时刻想让老鼠咬女伴,只不过说明了同一个道理,即“人只爱自己”,或者说只有在“爱自己”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会去爱别人。(当然这里牵扯出一个问题,即“许多人愿意为别人付出生命”,我认为死亡本身并不一定是每个人最恐惧事情,也就是说付出生命并不代表不爱自己,比方说我愿意为爱人死亡但却不愿意为她被千刀万剐,我怕疼)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主人公所做的只是趋利避害的选择,并不是对女伴的背叛(因为他首先爱自己然后才爱女伴,每个人都是如此。ps:女朋友和妈妈同时掉下水,先救妈妈不代表不爱女朋友了吧?)当然,最后对老大哥的那份爱,也只不过是空虚的心灵需要一份力量来填补罢了,别忘了在审讯时我们的主人公还犯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当我们在极度“缺爱”的空虚状态下,我们会爱上任何能给予我们安慰、给予我们力量的人,即便这种安慰和力量来自臆想。
本来想写几行短评抒发一下情感,结果巴拉巴拉了一大通。总结一下观点:
1.世界本身不会变得更好;
2.我们都是自私的人,我们都只爱自己;
3.即便知道了1和2,我们也应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因为至少我们可以包容别人,不让世界变得更糟。
“善良就是,看遍所有的丑恶,却依然愿意相信美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1984(奥威尔作品集)》读后感_1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