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约翰·克里斯托夫(全集)》读后感_900字

《约翰·克里斯托夫(全集)》读后感900字

Romain Rolland 罗曼·罗兰 (1866/1/29~1944/12/30)法国著名作家、音乐评论家。《约翰·克里斯托夫》使他在1915年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些时读了他的巜名人传》,是他心目中的英雄传记。他的《约翰·克里斯托夫》也是此时期着手开始创造,从构思到出版长达二十多年,最终塑出了英雄形象。

读此书首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作者通过文字塑造出的人物,想表达什么?罗曼罗兰的一生穿越了法国第三共和国的整个时期,法国经历过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起义,社会激烈动荡不安,思想混乱人心浮动,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而创作的小说。

他曾在巜致约翰·克里斯托夫的朋友们》中写道 “我该介绍我在整体规划这部书时的背景,我是孤独的,我像法国许许多多的人一样,在我与我的道德观对立的社会中备受压抑,;我要自由呼吸,要对不健全的文明,以及被一些伪劣的精英分子所腐蚀的思想奋起抗争,……为此,我需要一个心明眼亮的英雄,他该具有相当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有权说话,具有相当大的嗓门让别人听见他的话。我十分耐心地塑造了这个英雄。”

小说是通过克里斯托夫、奥里维、葛拉齐亜三个典型人物代表,从他们内心深处思想,相互之间的关系及情感,描绘出对西方精神上的追求,对生命力的歌颂,是此作品的核心和灵魂。将贝多芬的音乐精神和奋力抗争的特质,融合于克里斯托夫的性格之中,借用了一个音乐家的奋斗历程,来倡导其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和理想主义,表现了作者的和谐统一的艺术思想和美学理念。作品对于音乐有着非常细腻的描述,通过音乐的强烈冲击来体现爱和恨的对比,主角内心软弱斗争的对比,而达到生命的澄明之意——和谐,达到了神圣的统一的精神。

整部小说中的‘莱因河’从开篇到结尾贯穿全文,莱因这条横贯欧洲的巨流是全书的象征,从克里斯托夫出生到死亡与莱因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书中多次显示,圣教堂的钟声响起,这是对心灵是一种启明。

我年轻的时候读过此书,当时是看书中的情节,感觉书中有些描述太啰嗦,不十分喜欢。此次仔细看完后,明白了一些作者想表达的,但在经过了百年多的今天,此书对我没有多大的冲击,但在当时的历史阶段,是一部很好的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约翰·克里斯托夫(全集)》读后感_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