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读后感_1600字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读后感1600字

观点很惊世骇俗,但又科学必然。外国人写书叙述为主,谁说谁见事实情况如何,读起来倒是平实,但往往观点弥散。没读完。

我自己以前的想法:

资本这一词是资本经济而固化其内涵。从而导致之前所有生活或商业交换的货物、贝壳、金钱、劳动(力时间产品)都成为资本。

当然随着现代社会“资本”一词的泛化运用,一方面是商品经济的深度渗入,另一方面也是人的发展(认知驱使利用资本的范围和能力提高)导致资本这一词又回顾到其生活的本意“资源”。

个人也认为应该将资本这一词回归其资源本体认知。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对物的依赖的必然和必经阶段,这个阶段会导致物的“知识化”,也会导致人的“物化”异化。但异化交融是必然的过程,对人或物是谁融合谁而升级或降级的事情。发展必然是一个融合交往的过程。

现在的媒体融合,是信息社会生产关系(经济秩序)和传统资本社会生产关系的融合过程,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共享协同正好在这个过渡过程或这个过程作为社推进器。

信息是物质、能量势能和认知知识的三位一体,是世界的存在。所以信息社会的资源也就回顾到一切社会化资源(按照交流语境也可说简化指生活化资源)。当然信息社会早期肯定会遗留“资本商品经济的秩序和交往“,也即信息社会的剥削关系,还有最重要的“异化”。这种异化会新旧结合,有物和人的知化,人的知识的物化,还有物和知的人化。人是高度智慧化的生物、知识创造者和财富使用者,人进一步抛弃些肉体,进一步发展。

所以从长久来看,逐利性和人性、社会效率是可调和的,以最大约数在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固定时空中”,必然看到的是博弈,是一方收益一方得利,甚至两败俱伤而人性在阵痛中成长。不能放任其博弈,因为固定的时空和人类可能承受不起,反而要积累力量再博弈。人类和社会的防范避险,在追求着最大公约数。

所以中国的媒介融合,一方面是媒体经济“资本积累”还没发展到迅猛的融合和在新经济基础上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媒体融合已经势在必行,但国家经济秩序还没放开,如同一个避险杠在制约着“腾跃走路的婴儿”。由于中国媒体“事业属性企业运营”两元存在,所以中国媒介融合也“发展缺力”和“冲力受限”多元存在。

媒介融合要盘活传统社会的生产力资源因素,也要盘活信息社会的生产力资源因素,这些资源因素很多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但资源能量层次和效用会不同吧。

2.劳动和人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劳动时间的占用从而“无需劳动”就能享受别人的自由时间,进行自我增值和固化社会等级制度。

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自由时间”的异化,大众为放松自身和精神交往的自由时间也被“商品化”,所消费的精神文化产品和闲暇时间也是为了“资本生产”。

娱乐产品具有最大的商品性,所以娱乐异化,丢失娱乐精神。为了旅游必须大量劳动以有闲,旅游花钱给劳动时间加压,旅游产品工业化+人挤人的“打卡”。

文化产品生产流程的“资本经济体系化”,信息社会的“资本家”必然再建构“剥削制度”。文化产出工人在争取工作岗位和协作劳动中,进行信息商品的大生产和信息资本社会的“原始积累”,消耗了时间和增加了“压力山大”。文化人难当,信息劳工而已。

知识分享,一方面是信息资本经济的必然,这样才能培养称职员工和高效生产流水线;工人难为呀,信息海洋下要么淹没,要么高精尖“工匠化”,脱离低级趣味生活投入知识原材料中;另一方面必然带来“精神交往”,最自由的知识才能成就自我,尘埃之光式服务社会;或者直接被“知识工业化工厂”侵吞或者碾压。对自己最真情实感或理论推演的文化,一定要文化自信,否则你“神魂俱灭”。

知识生产力很重要,但自我作为独立人的“生存力和原动力”更重要。

精神物化下,物化精神和神化精神就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平民造神。

人的成长,艰难而幸福,要淘汰多少“非人之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读后感_1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