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1000字
“现代经济和财政体制的三大支柱,即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是本书作者开篇即提出的一个重要论断。
这所谓“三大支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在垄断货币发行上,国家财政能因此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滥用而造成的货币贬值却也是后果严重。从宋代交子的出现,到元代丞相脱脱对于凯恩斯主义的信奉,滥发货币令民众的财富凭空蒸发,对于民众生活的影响演变触目惊心。相比之下,通过设立国有企业实行特定行业专卖和土地公有制这两点,则颇有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意味,在收取民间财富上也更直接。
但事实上,说这三者是三大“支柱”,有些不够准确。它们是不那么明显的财政收入来源,可称为“隐型支柱”。而谈到经济和财政体制,最主体的部分当属税收。
书中也多次提到国家税制。从整体来看,合理的税制应该契合于社会经济体制,从人们生产、经营的所得中收取一部分来供给国家运营的需要。正如农业发达的时代农业税是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部分,而当工商业、外贸起始发展并繁荣时,国家就应该给予工商税、关税以足够的重视。
纳税制度的内容,在历史推进过程中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应交数额的计算方式,二是用什么东西来交税。
前一个问题与税制密不可分,而又具体体现于是按土地面积来算、按人头来算,或者像唐德宗所创的货柜税、间架税,是根据钱庄、粮商所持有钱粮的四分之一。到了现在,每个税种则都有自己的税基、税率。这也是为何每个朝代都注重土地造册、人口造册的重要原因。
在后一个问题上,交税形式大致有从简单到多样再到简单的演变。最初的税收,基本是以纳粮为形式,而后渐趋多样,每个地方都以自己的土特产或物品来上缴税收。正如马亲王《显微镜下的大明》所理的“徽州丝绢案始末”一篇中歙县某年需补交的9700石夏麦“税”,逐渐被偷梁换柱为每年需补交“人丁丝绢”税。多样的交税形式不仅不便于折算,还容易是腐败滋生的温床。随着纸币的推行,从元、明开始,民众纳税的形式逐渐统一为公开发行的货币,又渐渐变得简单起来。这一简化,无疑是税收发展的重大进步。
回到这本书,作者提到许多税收相关的细节,在个别地方甚至提及税收收入的占比之大,足见税收在整个经济财政体制中的地位。而且,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国有企业、土地公有制、金融垄断都可以算是税收的一种衍生形态了。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能够引人思考的好书。对于每位权力者、每位财税工作者,甚至对于每位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的普通人,都同样值得一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