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_1000字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1000字

作為「反社會人格」特徵的科普, 以「良知」定義「第七感」,個人覺得不妥當, 五感作為感知系統,是具體直接的感官體系, 而對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自我要求,歸類為感官知覺之一實為不妥。 談及「良知」在漢語背景中,有兩層意思:1、出自孟子,大意為人有與生俱來分辨是非善惡的標準。2、語意近義詞「良心」。文中談及ASPD不具有「良知」 個人認為,可理解其為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第五版(DSM-5)的定義,反社會人格疾患(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A類. 大於等於十五歲,「漠視及侵犯他人權益」的思考或行為模式,以下七項診斷準則中大於等於三項 :
不能符合社會一般規範對守法的要求,表現於一再作出侵犯法律或社會規範的違法行為。「從旁觀察的個人經驗,漠視規則, 覺得規則並不是牢不可破, 可根據個人需求程度,運用詐欺變通手段打破規則。」
狡詐虛偽,表現於一再說謊、使用化名、或為自己的利益或娛樂而詐欺、欺騙、哄騙愚弄他人。「」
做事衝動或不能事先計畫。「情緒起伏不定, 如若合作項目出現困難或問題, 會情緒化歸因,洩憤。」
易怒且好攻擊,表現於一再打架或攻擊他人身體。「當他被誤會、冤枉、冒犯、忽視時,會激起強烈的憤恨情緒,如果是自然,或是事故,規則條令等不可抗因素沒能如意時,仍舊會找尋歸因目標,對人發洩。難以給予換位思考的理解,和平和的原諒。」
行事魯莽,不在意自己及他人安危。「容易陷入極端情緒,且當處於極端情緒時, 無法信任合作者,做出不顧後果的行為、 如破壞物品、施暴、 酗酒、吸毒。」
經久的無責任感,表現於一再無法維持經久的工作或信守財務上的義務。「混亂的記憶,因極端情緒會損害海馬體工作,隨之而來的就是對於事實的記憶不濟,更有甚者會顛倒是非黑白,將虛假的記憶作為真實的記憶保存,所以在與其共同回憶同一件事時,往往會無法得到同一事實。導致不負責任」
缺乏悔恨和內疚感,表現於無動於衷或合理化對他人的傷害、虐待或偷竊。「對於正義、講義氣、重感情」等感性特徵的理解有個人獨斷的觀念,因為評判標準都來自他們自己,所以隨時隨地他們可以以「不仗義」的罪名指控你。口誅筆伐,為肢體施暴和精神施暴冠以正義之名。」
B. 十八歲才可確立此診斷,以免跟少年反抗期混淆。
C. 有證據顯示個案十五歲以前為品行疾患的患者,即通常十五歲前即有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一種持續性的行為模式,此行為模式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破壞了社會規範)。
D. 反社會行為不僅僅只發生於思覺失調症或躁鬱症「雙向情感障礙」發作的病程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当良知沉睡:辨认身边的反社会人格者》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