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读后感1200字
#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
Neil Postman
“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事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 ️儿童渴望摆脱“稚嫩”、“小孩”
的标签,自以为成熟,想要得到这个社会、成年人的认可。而,成年人,越来越怀念童年那段无瑕的时光,尽量把自己打扮得年轻,甚至幼稚天真。
学校的教科书很好地论述了时代的变迁,不过有四点经常被忽略,而它们对童年的来龙去脉关系尤深。第一点是人的读写能力的消失。第二点是教育的消失。第三点是羞耻心的消失。而第四点是前三点所导致的后果,即童年的消逝。
但自从有了印刷的书籍之后,另一种传统便开始了:孤立的读者和他自己的眼睛。口腔无须再发声音,读者及其反应跟社会环境脱离开来,读者退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从16世纪至今,大多数读者对别人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不在旁边;若不行,则请他们保持安静。整个阅读的过程,作者和读者仿佛达成共谋,对抗社会参与和社会意识。简而言之,阅读成为反社会的行为。
印刷术-个性-个人主义-童年的产生
-知识差距(儿童通过教育努力成为成年人)-童年的产生
卢梭的两个思想:1 他坚持儿童自身的重要性,儿童不只是达到目的的方法。2儿童的知识和情感生活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我们必须了解他,才能教育和培养儿童,而是因为儿童是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人生阶段。
鲁道夫·阿恩海姆(反思图像革命和预期它在电视上的大量表现时曾经警告说,它很可能对我们的头脑有催眠作用。“在过去,人类不能把直接经验传递给别人,这使得使用语言成为必须,同时也迫使人类的头脑开发概念。为了描述各种各样的东西,人类必须从具体中衍生出一般、笼统的概念;人类必须选择、比较、思考。然而,当传播通过用手指比画即可实现时,我们的嘴巴沉默了,写作的手也停下来了,因此头脑便开始萎缩了。”
用乔希·梅罗维茨(Josh Meyrowitz)的话说,电视打开了通往成人生活后台的视窗。
我们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消息灵通……这意味着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时,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垃圾食品,过去被认为只适合年轻人没有分辨能力的味觉和钢铁般的胃,现在却也成了成年人的日常伙食。️这段话说得真对,但也在提醒成年人,注意饮食,我们已经没有年轻人的钢铁般的胃了。
儿童与成人的界限变模糊:服饰、饮食、价值、风格(儿童游戏正在消失)
作者观点:童年是被发明的。信息环境重组以阻止童年的消逝。 比较赞同。
总结:
《童年的消逝》是从传播媒介发展的历程的角度,论述儿童这一群体从所有人中分离出来、又趋于与成人界限模糊的现象。
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巨大,我们所创造的技术也在改变我们自己。
至于如何防止童年的消逝,恐怕是个大难题。文明的发展必然要经历创造、发展、繁荣、衰败的过程,谁能确定人类永垂不朽呢?童年也是一样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童年的消逝》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