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2300字
斋藤孝,196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并在该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修完博士课程,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等。
作者在序言中提出一个现象:年轻人变得“肤浅”了—思想缺乏深度,行为往往受情绪支配,总是轻易的哭或笑,并且希望别人也像他们一样。
电视节目也会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制作,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观众的眼泪或笑声,结果不断催生出“廉价、肤浅”的作品,有些甚至会大受欢迎,进而导致廉价和肤浅愈发盛行。
这个现象在大前研一先生的《低智商社会》中也有提及,被他毫不留情的批评道“满是笨蛋现象的社会”。
要想阻止这种“思想极其欠缺深度”的趋势,只能重新唤醒坚韧的意志力,而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读书。
关于为何不能只依赖网络信息,作者的观点是:要想有效地利用互联网,得先确保自己的精神和思想达到足够深度,如果书读得不够,只依赖互联网的话,就只能在海量的信息表面漂流,无法深入其中。
作者认为人类的思想早已达到极其深澈的程度,犹如地层深处流淌着的清流,唯有通过读书掌握了“深潜能力”,才能找到地底珍贵的宝藏。
为什么读书
读书有两大好处。一来,读书能让我们得到独处的时间,使精神恢复平衡;二来帮助我们磨炼不可缺少的决断力和判断力。
读书可以学习贤人的视角,在读书时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书中的视角,从新的角度加以审视,这正是读书的妙义。读书时让自己逐渐习惯来自他人的伟大视角,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就会发生巨变。阅读量变大,视角也会变多,“多视角思维”或许就会形成。
读书可以弥补内心的荒芜,是追求心灵富足的最佳手段。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谈话”,为了与社会妥协,我们不得不接触一些“苍蝇”一样的人,接触一流人物的机会少之又少,但是他们的书,任何人都能随时阅读,通过读书经常接触伟人,跨越时空,产生共鸣,重新自省,会刺激干劲等姿态,有助于保持积极的心态。
读书可以减轻内心的孤独感。除了直接锻炼精神的伟大书籍,哪怕只是读有趣的书,也能有效的让心灵恢复平静。只要用读书填满独处的时间,就能减轻内心的孤独感。或多或少的怀着孤独感和缺失感,正是读书的契机。
读什么书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习得性无助”,也就是习惯性的说“我做不到”,但是作者眼里“我做不到是忌语”,或许作为成年人,在某个领域完全是“零知识”或许会羞愧,会习惯性的说“我做不到”,但是要是这些空白领域占绝大比例,就更该羞愧,但了解这些知识对我们没有任何损失。只要消除固执的“偏见”,眼界就能拓宽。
关于如何选择读物,作者的建议是用报纸或是书店唤起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大数据为你“个性化定制的新闻”,会让自己的世界变得局促狭窄,阻碍自己认知人类的广度和深度。
看电影前阅读原著,在电影中出现的关键句或许不会介绍缘由,但在原著中或许有详细描述,读书的伟大妙趣在于能把原本只是排砌成行的文字,在脑海里逐渐变成影像和声音,这个过程是有趣的,要是先看电影再阅读原著,就会剥夺这个乐趣。
阅读“天才的一生”。各种世界伟人或知名人士的自传、评传、语录之类的书能提供很多启迪,我们可以借此激发积极性,或者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在惊佩于人类竟能拥有如此爆发性能量的同时,也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启动的活法》一书中指出,人类的基因有99.5%是完全相同的,个体能力的差异是每个基因的“启动”程度决定的,接触一流人物,就是启动基因的一种手段。
利用书评。行家的推荐很少让人失望,尤其是外国作品,整体水平会很高。当然豆瓣8分以上的书也值得一读。也可以参考亚马逊网站上的评价,不少读者会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并给书打分,若评价的人达到一定数量,就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如何读书
作者提到可以学习武田先生的读书笔记,并尽量引用书中的内容,这样就不容易忘却了。而且记录时无需太过考究,类似简单的便条程度即可,至少在重新翻看笔记时,就能轻松回忆起相应的内容了。
对此作者有个有意思的比喻:好不容易钓到的鱼,如果不加处理,放置不管,就会腐烂。但若妥善处理,冷冻保存,以后就能随时享用。尽管当时处理起来稍显麻烦,但可以确保以后长时间都能受益,所以没理由不这样做。
作者还提了关于读书的五个习惯:
边问边读。问题发现能力是社会人的必备能力,日后对这个要求会越来越高。
朗读。用声音听到的话容易在大脑里形成影像,所以精神自然而然就会集中。现在有各种的听书软件和电台,在睡前听着专业人士饱含感情地朗读,更容易在脑中形成画面。
光有书架就能变聪明。实体书的优点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一则是仔细读过的书、以及做好注释、折过页角的书,已经不单纯是死物,更像是亲近的友人;二则书架会有一种房间局促的存在感,若是还没读过的书,甚至会给人“快读我”的压力。
一天一本是最简单的的读书方法。难懂的部分也可以跳读,坐车时、泡澡时...随时随地可以读书。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一天什么也不读,就相当于偷懒不参加智慧训练,大脑会变得迟钝。杨绛先生也说过“一星期不读书,一星期就白活了”。
输出使书成为自身血肉。是否能把书的内容向别人说清楚,是检验读书吸收度的标准之一。在讲述时侧重自己的体验,有助于强化记忆;在说明时尽量引用书的部分内容,也就是阅读的“证据”。
不读书不成人,读书的人生是不断前进的人生。一本本的读书,一本本的积累,终将在心中形成由其它人组成的郁郁葱葱的森林,“永远心怀贤者森林”,把这句话作为读书的口号吧。
这本书非常短,一个小时之内就能阅读完,也特别具有阅读的价值,推荐给大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深阅读: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如何读书》读后感_2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