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战天京(修订增补版)》读后感_2500字

《战天京(修订增补版)》读后感2500字

风云际会,英雄辈出

一本非常严谨的,关于清廷与太平天国战争之间涌现的重要人物的书。

我本以为这本书描述的是天京攻伐战的始末,实际内容则是讲述晚清中国的政治军事人物。逻辑严密,所言必求所证。是一本很棒的史料记载。也是我很欣赏的历史书籍。

个人不喜欢主观臆断的历史,也不大喜欢打着历史旗号遐想的小说题材。容易误解。

太平天国运动,在某段时期,被视为是农民起义政权,并且有个从来没有实现过的天朝田亩纲领。所以湘军和常捷军被称之为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农民起义。这种观点现在市场比较小了,毕竟大家鉴别能力都有所提升。我觉得,把太平天国视为一个政权,和清廷之间的战争,应该持一种中立态度。因为两者并不代表不同阶级,甚至这也说不上民族斗争。

关于中兴四大名臣的说法存在一点争议。包括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曾左,胡林翼,李鸿章。太平天国时期,张之洞没有太多表现,所以主要说说期间人物。

曾国藩,文正公近年来声名鹊起,诸如做生意要学胡雪岩,做官要学曾国藩的说法很有市场。曾国藩毫无疑问,是晚清一代名臣。但是如果要用古今第一完人的标准去看待他,就有点太难了。我主张先论事再论心,至于道德和个人修养层面的再往后放。曾国藩的功绩毋庸置疑,虽然他亲自带兵打仗的战绩不是很好看。但是他在统筹战局,协调湘军各部做出的贡献巨大,封侯并且谥号文正,名至实归。

左宗棠,因为有收复新疆的功绩在,左宗棠的评价一直都比较高,我也非常推崇左宗棠。相比曾国藩,左公可以说是大器晚成,之后也是步步高升。曾左二人多次交恶,是非曲直谁有说不清。虽然据说左宗棠到晚年逢人必骂曾国藩(待考),至少在合作期间,两人称得上是好战友。虽然爆发过一些争吵,除了是公事之外,也有可能是做戏给清廷看。倘若汉人大臣铁板一块,慈禧老佛爷恐怕就没心情看戏了。左宗棠除了经世致用和军事才能外,骂人也是一把好手,和曾国藩吵架不落下风(考虑到两人实力和声望差距,其实可以算左赢了),后来和李鸿章就疆防和塞防辩论的时候,也是获胜。这老农实在是战力惊人。只是左宗棠在处理与郭嵩焘的问题上,实在是有点太过于不近人情,于公也许是大义凛然了,于私两人是儿女亲家外,郭嵩焘对左宗棠更有救命之恩。人无完人。左公于国无愧,谥号文襄。不负朝廷,不负乡亲,只是对郭嵩焘,还是有些愧对了。

胡林翼,在本书中笔墨较少。在湘军集团中,胡林翼是个比较特殊的人物,他能打仗之外,政务达练。并且工于心计,善用权谋。他不仅是湘军中的重要人物,于满清贵族之间也保持着良好关系。在营救左宗棠的行动中,出钱贿赂,出谋划策。遗憾的是,此君英年早逝。否则成就不再左宗棠之下,与曾国藩并驾齐驱也有可能。

李鸿章,晚节不保的李鸿章在攻破天京之后,那可是青年才俊,执掌淮军,师从曾国藩。有政绩有军功。近年来对于李鸿章的翻案文章实不再少,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在我看来,作为清末中流砥柱的人物,你骂他卖国是经不起推敲的。但是强调他是爱国志士,也没有这个必要。相比曾国藩这样的道德楷模,左宗棠的刚直,胡林翼的权谋,李鸿章更像一个实用主义者。大力组建洋枪队就是一大创举。在曾国荃站在雨花台观望天京的时候,李鸿章轻松破苏州,靠的不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而是枪炮锐利。

清廷方面

肃顺,肃六在咸丰一朝也是位高权重的人物。一方面出身良好,满清贵族,为人精明能干。极力笼络汉臣(左宗棠的命他也是出力不少)。可谓是强权人物。在咸丰去世的时候,更是作为顾命八大臣之首。遗憾的是,这家伙可能太小看女人了。一条老命送在两宫太后手下。说句比较夸张的,倘若按咸丰设计的,同治皇帝成年之前由肃顺执掌朝纲,也许清廷的江山会稳固许多。起码汉人大臣还无法完全崛起。

慈禧,老慈禧不用多说。年轻时候的慈禧太后,还是一个很有魄力的政治家。剪除八大臣也不曾手软。对于汉臣该捧就捧,该打压就打压。左宗棠西征之际,朝堂反对声音为主,慈禧太后也是一力支持。说句老实话,同治年间的慈禧,还是颇有铁娘子风范。

奕訢,恭亲王。去过北京的人都知道,有个叫做恭王府的地方。这家伙有个不好听的绰号叫做鬼子六。咸丰的亲弟弟,当年也是皇位的竞争者。关于道光为什么选择了咸丰,众说纷纭,不做探究。就能力而言,恭王在清末王公之中,算是佼佼者,余下也不过醇亲王等人比较有作为。咸丰去世后,恭亲王和嫂嫂们结成战略同盟。当然免不了被卸磨杀驴,杀当然是没人敢,只是不让他掌握权力。关于恭亲王,最霸气的是他和慈禧发生争执,慈禧大怒说你是什么人,他回答道,我名爱新觉罗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大清恭亲王。敢和老佛爷吵架的人,这也是一号人物了。

僧格林沁,蒙古亲王,一般人称僧王。为人骁勇善战,忠于清廷。率领的满蒙骑兵可能是皇室最后的精锐了,可惜和捻军作战中战死。僧王一死,满清再无将领可以领兵镇守一方,不得不重要汉人将领。

太平天国方面

太平天国的崛起是有些惊人的,那一路攻城略地都有点一帆风顺的感觉,虽然攻打长沙的时候,面对日后苦主左宗棠是吃了点亏,南王萧朝贵战死。但是在后来战斗中,湘军悍将江忠源战死,曾国藩多次跳江。北伐的偏师一路打到京畿重地。直到天京之变前,从势头和主动权来看,太平军是压着清廷打的。

洪秀全,这位洪天王的事迹,实在是,实在是一言难尽。如果收集他平生语录和一些作为,可能可以当做暴走漫画来看。据说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你们不要害怕,我马上就去请天兵天将下凡来杀尽清妖。然后……升天了。

太平天国两千多个王,在本书中出场的很少。死于天京之变的有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则率部西征,后来也挂了。

后期将领主要有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侍王李世贤等。这些年轻人和湘军还是可以掰一掰腕子的。到这步田地了,甚至还攻破清军江南大营。可惜的是,如此能征善战的部队和年轻有为的将领,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守着天京。失去了战略上的主动性。最后被全部绞杀。

天平天国时期,可谓是风云际会。崛起的人物数不胜数。作为历史,这一段很重要。作为兴趣来了解,也大有益处。

还有一点个人建议,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2017·10·2

于福建泉州

2017年读的第101本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战天京(修订增补版)》读后感_2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