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_6000字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6000字

人之所以会产生一些妄想或者说是幻觉,主要是因为大脑不听使唤,左脑接受了来自右脑的错误指令,因而产生了歪曲的理解和判断。

被害妄想症是妄想症中最常见的一种,它是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病症。主要是指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而产生胡思乱想的思维障碍,坚信自己遭受迫害,此时病人表现得极度谨慎和处处提防,还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

任何人都可能偶尔出现被害妄想症,突然间变得疑神疑鬼,产生受迫害的非理性幻想。然而,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那么就比较严重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对所有人而言,缺乏安全感和孤独寂寞的人最容易出现妄想症,他们最初觉得“没人关心我”,后来演变为“有人要害我”。

这些理解与现实极端不符,可是大部分患者自己却意识不到,他们偏执地认为所有人都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帮助自己,因为他们看不到这些,“只有我看得到”。这类患者多数时间都处于焦虑之中,无法放松自己,越是焦虑,就越容易出现幻觉,可怕的声音,可怕的人等等。

让人难过的是,大部分的被害妄想症患者都伴随有自残或伤人的行为,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甚至不明白自己到底干了什么事情。因此对于他们来说,入院治疗是最好的方式。庆幸的是,这种疾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外显性,身边的人很轻松就能看出来。

不要以为失忆只是不记得一些人、一些事那么简单,他们同时会遗忘了一些技能,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会出现障碍,他们会变得暴躁、迟钝,而且合作能力也会大大降低。

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是混沌的,画面、色泽、美感,好像都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甚至有时候,连看对面的人,也会恍惚,脑海中会浮现出“两只眼睛、一个鼻子、一张嘴,这样是一个人”的可笑概念。

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世界,就像如果他们得不到有效的康复,就永远不可能再回到正常人的世界中一样。但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在他们那断篇的,无法拼凑完全的记忆世界里,悲伤和抱怨存在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他们的快乐程度也会远远高于正常人。

科萨科夫综合症,这类患者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长期酗酒。他们的发病缓慢,而且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行为异常,因此很难被及时发现。不过慢慢地,患者就会表现出记忆错乱、遗忘等症状。他们不记得近期发生的事情;或者记得事件,但想不起发生的时间。为了弥补这种错乱,他们通常会虚假描述,把一些没有发生过或不存在的事情编造出来,填补某些记忆的空白。尽管这样,但患者多半不会存在意识障碍或者广泛的认知功能损害等情况。

阿兹海默症却是一种比较“虐心”的疾病,因为它很少突发而快速达到高潮。

阿兹海默症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痴呆症,多见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年轻人虽然也会患这个病,但几率非常低。阿洛伊斯·阿兹海默在20世纪初第一个诊断出患有此病的就是一个中年女性。鉴于阿洛伊斯·阿兹海默首先发现并定义了这一病症,因此这一病症也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阿兹海默症。

刚开始的时候,阿兹海默症会出现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征兆,比如忘记昨天说的话,或者忘记前天到过的地方……当患者确定地知道自己已经患上这种疾病之后,痛苦就到来了。不是因为这种疾病会对身体带来多么大的疼痛,而是因为它的慢性和显而易见,患者能够感受到自己渐渐变得健忘,渐渐变得生活不能自理……

这只是一种普通的疾病,但却能够将人带入死亡。而研究显示,阿兹海默症在直系亲属中的遗传率高达50%,这真是一个让人感到愕然的数字。

让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医学上依然没有一个完美的治愈阿兹海默症的办法,一些有效的治疗也只不过能帮助病人缓解病情,尽量让他离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远一些。不过,关注于此的每一个人依然在努力着,希望在不久后的将来,阿兹海默症能够寻求到一条解决之道。

曼邱森综合症患者通过谎言使自己接受不必要的、痛苦的甚至是有风险的治疗,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曼邱森综合症得名于18世纪一个名叫曼邱森的男爵。他同时也是一名德国军官,为了逗朋友们开心,他常常会给朋友们讲述一些关于他自己的惊心动魄但又荒谬绝伦的历险记,但事实证明,这些都是他胡编乱造出来的。

在习语中,曼邱森主义指的是那些习惯讲很夸张的故事的人。而曼邱森综合症则是一个临床术语,它指的是患者向医生编造或夸大自己的患病程度,满嘴谎言。曼邱森综合症患者周旋在一个个医院间,通过谎言使自己接受不必要的、痛苦的甚至是有风险的治疗,但他们却乐此不疲。

NO.1:最大的骗子——时间

NO.2:幸运的人一直幸运

“马太效应”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效应,它向我们证明了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的道理。如果一个人获得了成功,那么随之而来,各种好事情都会发生在他的身上。同样,一个人如果很衰,他就会遇到各式各样衰的事情。

实际上一个人的运气好坏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所决定的。幸运的人通常乐观积极,活力四射,这样的心态让他们对未知的恐惧低于阈值,因而更容易接受新的挑战,更容易抓住新的机遇。

而那些不幸的人则相反,他们多半性格孤僻,反应也不够敏捷。他们的情感关注点更多地集中于自己身上,因此很害怕周遭发生的会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改变。对他们而言,“未知”便是最大的恐惧和不安,处于恐惧中时,他们便会与大好的机会擦肩而过。

NO.3:孩子的谎言

孩子的单纯,便意味着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明辨是非,好与坏,对与错,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来自个体的独立判断方式,也就是说,孩子的成长首先来自于父母的教育,然后才是从生活中慢慢积累出经验,有了自己的判断方式和判断能力。

他们对于孩子否认偷看过玩具的说法竟无从分辨真假。也就是说,这些自认为已经不再单纯,经历过社会洗礼,经历过风吹雨打的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居然也无法从孩子的表情和语言方式中判断出孩子到底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

NO.4:成年人的谎言

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研究者抽调了不同的被试,要求他们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下自己每天的说话内容,并且注明这到底是真话还是谎话。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在每天的谈话中,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带有欺骗的形式,其中至少有两次是重大谎言。而每天延续下来的谈话内容中,有80%的谎言还未被揭穿。我们都知道,一个谎言说出口,就需要后续的千万谎言来圆谎。这也许就是谎言越积越多的缘故。

在这里,研究者引入了一个“自我监控能力”的概念,他认为,那些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倾向于让面对自己的人,看到自己在画一个圆。相反,那些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则倾向于让自己看到自己画的是一个圆。

这个概念该如何理解呢?

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往往会按照自己计划好的状态去表现,他们的行为目的倾向于让别人认为他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比如一个人在拜访陌生客户的时候,希望对方对自己的第一印象好,他就会去努力地扮演某个温柔、大方、热情的角色。目的是让对方看到他是这个样子的。

而自我监控能力弱的人呢,他们不会苛刻地去要求自己一定要怎样表现,因此他们所做的那个人,往往就是做给自己看的。

当我们用“自我监控能力”来解释人说谎的行为时,便能知道,自我监控能力强的人显然更容易成为撒谎高手,而这种能力较弱的人,似乎用撒谎来掩饰自己的意识较差。

NO.5:这是一个很小的世界

“小世界现象”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的作家于192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地球上的任何两个人,都可以平均通过一条由六个人组成的人脉关系而联系在一起。

他提出了“六度分隔”假说,其含义是世界上任意两个欲取得联系的陌生人之间,最多只隔着六个人,便能够达成联系。

这个理论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流言总是传播得飞快,为什么你总是能听到一些和你生活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很八卦的事情了。而且,斯坦利还有一个发现,就是那300名被试,几乎都是通过朋友和熟悉的同事、客户等去传播信件的,而非通过家人。

斯坦利的发现,不但能够解释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网,同样还能运用到供电网络、疾病传播学等各项领域,可谓贡献颇多。

NO.6:姓名也能害人性命?

NO.7:音乐的魔力

当人们在听到古典音乐的时候,瞬间会在心中产生一种“高大上”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会促使他们选购贵的、有品位的酒来搭配古典音乐的高端。

音乐是否会对人的行为和心态产生重要影响呢?

他找来了不同时代的近1500首乡村音乐进行研究,然后发现,这些歌曲中,有60%以上的歌词都充满了消极情绪,描绘了人的颓废、绝望、自暴自弃或者怨天尤人。那如果经常接触这类型的音乐,是不是会对人的心智产生影响呢?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分析了全美国49个地区人员的自杀率,以及各地广播经常播放的歌曲。当研究人员排除了贫困、持枪等因素之后,依然发现了一些联系:广播电台播放的消极的乡村音乐越多,当地的自杀率就会越高。

NO.8:自杀也会传染

《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讲述了一个名叫维特的少年爱上了一位已经戴上订婚戒指的女士。他们碍于很多原因无法真正地在一起长相厮守,维特年轻的心灵经不起这样的折磨和等待,最终饮弹自尽。当歌德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发表之后,很快引起了世界级的轰动。除了他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和对人内心隐秘情感的精准透析之外,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还在于,它掀起了一股“自杀热”。在该书出版后的半年内,德国境内的自杀率明显上升,而且那些选择自杀的人多半都是模仿“少年维特”的自杀方式。这种情形被社会学家命名为“维特效应”。而《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颇具文学价值的书也一度被禁。

NO.9:你是一个诚实的人吗

人们通常都会有很相似的心理,比如“仇富”,再比如一定程度地同情穷人等等。人们在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处理问题的时候,往往会引发相似的行为,但没有人是提前约好的,这只是人类的共性所致。

催眠的本质其实就是心理暗示。

先是指引了方向,随后给予了力量

这种“有病假设论”不但局限了鉴定专家们的思维,同时也局限了他们给出的治疗方法。先把一个人假设成为有病,再慢慢地通过治疗,缓解其病情,希望最后这个人能够康复。这是一条正常的治疗思路,可是他们都忘了,开头的笃定很容易让一些人“躺枪”。

博登·马丁是大脑机制研究领域的专家,他曾经说过,每个人的大脑中都会存在着一个权威中心,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理解的“控制中枢”,它不但能够收到身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信息,而且能够分析并且处理这些信息,并对肢体下达各项指令。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我们的内耳迷路、本体感觉以及视觉影像三者能够协调发挥作用的前提下。

可是帕金森综合症却会破坏这种很微妙的平衡。因此这些患者经常有看上去很奇怪的表现,比如倾斜着走路,或者歪坐着,可他们自己却完全感受不到,也不会觉得眼前的景象跟着“歪掉”了。

博登还提到,以上三者相互协作,也能够相互协调和互补,尽管三者的感觉能力各有不同,但有一部分是存在互补能力的。在正常情况下,视觉的反应与控制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我们处在最前面的内耳前庭与本体感受建立的系统完好,我们的身体协调能力就是完好的。比如一个正常人,即使蒙上眼睛让他走路,只要前面没有什么障碍物,他也不会走得东倒西歪,也不至于会摔倒。因为内耳迷路与本体感受很好地弥补了视觉影像的缺失。

但放在帕金森综合症患者身上就不行了,因为他们大脑中的平衡系统已经遭到了破坏,因此他们即便看着前方走路,整个人也是歪斜的。

人受到惊吓时一般都会出现心跳加快、瞳孔放大,冒冷汗等症状。

对于无法认出自己肢体或器官的症状在神经学上我们统称为“失认症”,这是一种因为大脑局部受损而导致的一种后天的认知障碍。

失认症多半都是后天造成的,如果不是由大脑不可修复的损伤引起的,均有治愈的可能。要唤醒肢体的能力,就离不开“使用”两个字。

所谓失认症,指的是我们所感觉到的物象和我们头脑中有关的记忆材料无法形成联接,就像一条被冲垮的桥梁无法连接河岸两边一样。患者辨别某物的时候,无法用常人特定的渠道去辨认,也许他能够通过其他的方式辨认,但往往曲折且可笑。

所有的面孔在他们面前,都是一些毫无意义也没有任何组合规律的物体。他们的视神经没有任何问题,看得清远处和近处的东西,却不知道那是什么,这种感觉无论放在谁身上都会觉得痛苦。失认症患者怕已知规律被打破

“斯坦福监狱实验”表明,好人会转变成坏人,而且这种转变速度很快、很彻底。

借用魔鬼撒旦的故事,这个心理变化的效应便被命名为“路西法效应”。

好人也会变成坏人,而且转变速度很快,变化也很彻底。他认为,这种变化与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个性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当时的环境息息相关。

当一个“好人”变成“坏人”的时候,不可能在一瞬间就完全颠覆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和底线,可是“变坏”的行为却在愈演愈烈,而到了最后,这些“变坏了的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坏人”

他们依然会受到内心道德的拷问,然后又用自我安慰的方式来战胜道德,这实际上是一种分裂。

用不断的分裂,来维持心理的平衡,因为分裂无法愈合,所以就需要拉扯更多的“合理解释”来安慰自己,慢慢地,一个正常的,有是非观、道德观的人,就失去了自由意志。

图雷特综合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可能与脑内多巴胺或其他神经递质异常有关。

图雷特综合症是由法国医生图雷特发现并描述的,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抽动疾病,包括运动抽动、声音抽动以及综合抽动。

患者会在自身强烈的强迫下做出重复而突然的动作,或者发出声音,这种感觉就像是被动地打喷嚏而且停不下来,但抽搐结束后便会感到释然。通常情况下,患者能够进行部分的自控,减少抽搐行为的剧烈程度。

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经常表现出情绪激动、本能失调等症状,其病源可能位于丘脑、丘脑下部、边缘系统与杏仁体这几个部位,而这些部位控制着人们的基本情感与直觉。

通俗来讲,图雷特综合症患者的身体不受意识控制,他们的大脑中存在过量的刺激神经传导物,特别是多巴胺。这种病无法通过药物治愈,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患者的自控力,这绝不是轻而易举可以达成的,也不难想象这些病人面临的痛苦了。

忽略症,是指对自身躯体或视野内物体的明显的不注意或感知反应发生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存在注意力和定向力的倾斜,这种障碍涉及到不同类型的感觉、运动和记忆力的方式,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判定这类病患很容易,只需要让他们画图,如果病人只画右边而忽视左边的,就可以确诊。医师指出,这类病患须持续复健治疗,才能完全恢复正常行为功能。

半边忽略症只是因为大脑受损引发的多种忽略症之一,在脑神经学科中,还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忽略症。

忽略症的种类可分为运动性忽略症、感觉性忽略症、偏侧空间忽略症、垂直型忽略症。只要通过有效治疗,50%的患者都可以痊愈。

易性癖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其幼年时期的生活经历有关

性别认定障碍不等同于异装癖。

异装癖是指通过穿戴异性的衣物或饰品来产生性唤起,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到性满足。

灵魂出窍是一种神经性的疾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读后感_6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