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脚与西服》读后感1800字
我想让你独立于时光之外
文/渡岩
徐志摩的这一生都在追逐自己得不到的对林徽因的感情,这也许是对他的惩罚;张幼仪的这一生也曾经是追逐自己丈夫徐志摩的一生,但最后,她重新活到了自己的轨道上。
如果要用一句话去形容徐志摩与张幼仪的关系,我想是:这一生,我想让你独立于时光之外。
你有你的故事,我有我的故事。
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张幼仪,1915年两人结婚,同年生下儿子徐积锴,徐志摩同年赴美国读书,1920年张幼仪前往欧洲与丈夫团聚,1922年张幼仪于柏林产下次子,并与徐志摩正式离婚。
有人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是因为理想而非林徽因。在徐志摩与林徽因这件存在着一种浪漫而非肉体的关系,也是一种偏向于文学性的关系。但张幼仪还是把罪过推到那位年轻的女子身上。
她说,如果徐志摩连看哪部电影都没办法做决定的话,怎么会有办法做离婚的决定?他必定得到了某种鼓舞。
但我想,在这段婚姻里,因为没办法太恨徐志摩,所以她才选择了其他人。徐志摩确实有些事情做得太“渣”——当她在异国他乡只身陪徐志摩求学告诉他自己再次怀孕时,他听了立刻说:“把孩子打掉”。
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冰冰地答道:“还有人因为火车事故死掉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说完就没耐心地别过脸去。
为什么徐志摩如此讨厌张幼仪而又要娶她为妻呢?徐志摩讨厌她的理由理由是:因为小脚与西服不搭调。
小脚与西服不搭调,这句话透漏出的优越感足以证明徐志摩在婚姻上的幼稚和可笑,他需要的结婚对象是一个自己已经设计好的角色,他甚至没有睁开眼,不懂得尊重个体和一个人,他尽力发展自己思维中的浪漫主义,却又想要得到一个为父母允诺的婚姻。
诗人呵,他的脚在泥地里。
离婚之后,徐志摩再娶陆小曼,最后在一场奔赴林徽因的途中飞机坠毁,结束了年轻而不甘的生命,他一生追寻的生命的“白月光”林徽因最后也没有和他在一起。
有些男人,很优秀,很浪漫,但他对婚姻还没到人格健全的地步。
我想徐志摩一生追寻林徽因,他想得到的,不过是一再让自己陷入爱情的热恋的感觉,若真在一起了,这一生要过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岂不是成了船舶航行中的满城风雨?
梁思成是学建筑的,徐志摩是写诗的文人,一个现实主义,一个浪漫主义,林徽因若真的嫁给徐志摩,期期艾艾的等待过期的爱情,人生定是另一番景象,一个男人会改变一个女人的一生。
所以林徽因因着徐志摩对张幼仪的遗弃和不负责任而选择离去,是个睿智的女人,尚未被言语冲昏了头。
张幼仪
离婚之后的张幼仪,把孩子生下来,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孩子,但最后孩子还是死去了。或许正是因为这个孩子的夭折,张幼仪的旧式女子的思维死去了,对徐志摩的爱心如死灰。
她独立发展自己,学成归来后,担任校长、任上海女子储蓄银行董事长,投资黄金和棉花,成立服装公司,在做人、做事方面赢得了自己人格独立。她活到102岁,走时很多人都来参加她的葬礼。
在徐志摩和陆小曼结婚后,她还照顾徐志摩的父亲和母亲,因为曾经的公公和婆婆信任她,有时候甚至不知道与她还是什么关系,张幼仪料理公婆的后事,在徐志摩困难的时候接济他,这么做的理由只有一个,因为她觉得他们是自己孩子的家人,她对他们负有一份责任。
晚年的时候,她对采访她的自己的侄女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概括了她对徐志摩的感情,她的侄女后来把她写成了毕业论文出了书名《小脚与西服》,她说:
你总是问我爱不爱徐志摩。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问题。我对这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是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的家人可称为“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在这段婚姻里,张幼仪刚开始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受害者,徐志摩是施害者,或许每个女人骨子里都有着一份受虐倾向,但后来,遭遇孩子夭折后的张幼仪成了自己的拯救者,到最后,不管这一生开心多少,痛苦多少,她至少无愧于心,活得坦然和心安。
所以,这一生,尽力发展你自己,没有哪个男人会成为你的全部。如果你困在感情里无法动弹、左右为难,那么不妨听听电影《春娇救志明》里春娇的时尚爸爸对她说的一句话:“女儿,选不选择志明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活得健康、活得快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小脚与西服》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