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读后感3500字
《阅读的力量》
学校教育读写规范化训练,“晨读”
阅读是一种人文表现、人文沉淀,中国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通过阅读去实现接受现代化的新思潮,改变文化崩溃的局面。
第一章:自我塑造
人的自我内在建构
1、本应当在青春期解决的如何塑造自我的问题束之高阁因而欠下陈年旧账,到后来又想通过神秘主义的方式来一举偿还。
2、读书培养刚柔兼备的人格。
3、教养主义衰退,亚文化逐步代替书籍。出现同为高等学府但水平相差悬殊的现象。
自我严厉
1、与看电视节目不同,整个节目的时间进程都是经过精心计算筹划的。而读书的节奏过程完全是由读者一方掌控。
独自叩门
1、买书而不是借。
2、那些书只要亲自去书店即刻就能买到手,但不去花钱买而是从图书馆借的话,主动读书的希望就变得很渺茫。因为花自己的钱在这里意味着自己单独去敲门造访。
语言的力量
因为读书可以懂得更多的语言表达方法。
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架
1、我在这里所说的书架的概念,是指一米来宽能放六层书的书架。一家若有四口人,那这个家里至少就应该有四个大书架,一人一个。
2、时光就像流沙,会消失得无踪无影。然而这些时光都被高度凝缩在书里并留存了下来。这种充实的安详感让人喜悦。
藕断丝连又不断错位的阅读
1、阅读会产生连锁反应。读完一本书,你会产生去阅读下一本书的渴望,这就是所谓的阅读三昧。
2、同一位作家的作品多读几本,就必然会对该作家的人格和思维方式耳濡目染。
3、从阅读某一位作家开始,书就像一张网,越撒越开。
4、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的喜好不断出现微妙变化的同时,其审美观逐渐获得更大的包容性,这就是塑造自我的阅读诀窍。
图书的摆放
1、“系谱”,找到书与书之间某种特殊的血缘关系。提升阅读能力。
图书馆
1、知识的世界也是同一个道理。对图书馆架上的图书做到心中有数,就跟要随身携带一张地图一样。当你到处走的时候不时拿出来看看,你就会逐渐完成对知识世界地图的绘制。
2、销路不好的书,书本身再好也会下架,这是书的命运。书的好坏跟销路的好坏并无直接的关系。好书也会因为断货一本一本地从架上消失。阅读能力差的人多了,内容比较难的书籍就会卖不动。这一来,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愿意出版。
经验确认
1、要塑造自我,必须先否定现在的自我,使之向更高层次的自我升华。而人正因为邂逅了肯定自己的人,才得以卸下包袱昂首阔步继续往前。
2、只有在与他人共享事物本质的同时坚持自己的一贯性,才是自我形成的诀窍。
艰难时刻
1、哪怕是没有体验过的事情,我们也有办法将它转化为一种力量。
2、只要我们心中有那么一点共通的经验,我们就可借助想象力将自己带入更大的人生体验之中。
人间剧场
1、小说中人物形态各异,生活中接触到的人平淡无奇。
2、跟与自己不同类的人物交往,也能获得上乘的享受。我们在书本的世界里,就能够通过接触在现实的交往中接触不到的那些个性鲜明强烈的人物而获得极大的享受。
阅读人生体验
1、读书的时候,我们不妨经常变换阅读的场所和环境。
2、旅行在外之际,选一些与当地有关的作家的作品来读。
3、文学和思想,往往与创造出它的作者生长的自然风土关系甚深。
4、阅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事先定好选择一种怎样的氛围来读的话,那么这种阅读作为一种体验尤其容易被放进记忆的储存库。
5、阅读这一行为,其效果会因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好的阅读方式会让阅读本身变为一种丰富的人生体验。
传记的作用
1、现实中的人并不是读了伟人传记就都要去当伟人。人生在世如果有个高山仰止的对象,对普通人来说也会转化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2、为人不为己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靠玩电子游戏和看电视是很难学习到的。其实,也不是说非要让孩子们去阅读那些做出自我牺牲的人物传记,只要是能够让人养成某种伦理观的传记就行。
三思而后行=经验的积累
1、书读得越多,看问题也就越相对化,也就越能够去冷静地咀嚼和思考各种各样的观点和主张。如果只选自己喜欢的作者的书来读,就难以练成这种三思而后行的心灵技巧。动辄就轻飘飘地跟着书的作者跑或者被其同化,这样根本谈不上塑造自我。
2、犹豫不决也是一种力量的积蓄过程。果断地做出选择并确定下来当然是一件爽快的事情,却容易导致思维的停滞。
品尝一种云里雾里但又充实的感觉
1、目前社会上有种倾向变得越来越明显了,那就是仅仅因为比较难读懂就厌弃阅读高水平的书籍。
2、真正拥有阅读能力的人,不会因为在阅读中遇到难啃的地方就轻易屈服放弃!
3、读不懂不但不放弃,还要特意将这种经验积累起来。
第二章:锤炼自我
阅读的技巧
1、“读书是一种体育运动”,是指读书跟体育运动一样有一个提高的过程,而且读书本身也是一种身体行为。
2、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
步骤一:朗读的作用
1)做父母的人挑选一些自己也喜欢看的小人书连环画,跟孩子一起读一起看,的确不失为一种消磨时间的好办法。
2)我们应该养成花更多的钱去买书的习惯。
3)就寝前,用耳朵去听读物。培养丰富人的想象力。
步骤二:自己发声朗读
1)使语言身体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朗读。
2)相比之下,人在发声朗读的时候大脑的活动区域最广。
3)尤其是孩子,在默读的时候容易分心走神,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朗读来进行长时间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锻炼。
4)要想流畅地朗读,首先有必要拓宽自己的阅读目视区域。也就是说,朗读的时候眼睛必须要看到更前面的地方。眼睛看得越远,也就说明阅读目视区域越开阔。据说播音员的职业培训就是要练习拓宽阅读时的目视区域。
5)朗读—默读—速读,朗读是练习速读的前提,当一个人发声朗读都能够读得很流利了,那么他(她)的目视区域自然也就练得比较宽阔,阅读的时候视线也已经习惯于迅速地不断地向前延伸。
6)读书量少的人总的说来不善于快速且流畅地朗读。
步骤三:边画线边阅读
1、我们读书的时候,能够碰到非常有共鸣的一些文章和句子,像这样的地方,不妨画上重点线。
2、有关塑造自我人格的书,最好是画上线条标上记号保存起来。当我们于十年二十年后重读的时候,更容易有所发现有所感慨,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
三色圆珠笔画线
1、三色圆珠笔画重点方法。蓝色和红色表示客观的概括,绿色表示我自己主观认为有意思的地方。
步骤四:阅读的换挡变速
1、迅速判断出与自己关系较深的内容,掌握一种能够驾驭轻重缓急的阅读技巧,才是合理的阅读方法。
2、等到阅读的最初阶段大致完成的时候,就该练习提速阅读了。即便有些地方没有搞懂,也尽量做到不要在该处滞留太久。只要读到后面,前面的谜团自然会迎刃而解。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3、追求质的精读与追求量的泛读其实并不矛盾,不但不矛盾,习惯了阅读的人两者兼优的往往占多数。
4、应该无所顾忌地广泛阅读。讲究面广且有深度,就阅读而言,不仅非常实际,而且完全可能实现。
朗读检查自己的阅读能力
1、最容易掌握文章及句子的含义的阅读方法就是发出声音的朗读。因为这种方法可以核查确认自己的阅读能力究竟如何。
2、贴便签:根据书上便签的数量便可知其重要的程度,特别重要的地方,我采用的办法是贴好便签一半露在外面。
大脑的换档变速
1、一个人刚开始的时候也许很难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大脑的状态,然而,当他(她)读了各种各样难易不等的书以后,也能够自然而然地感觉到阅读不同的书时大脑的精确度所发生的变化。
2、如果是先读完了一本又厚又难懂的书之后再读一本内容简单易懂的书,那么就会发现自己可以读得很快。也就是说,这种训练的效果在于书的厚度和难度。
3、我们只有靠阅读各种层次各种水准的书,才能掌握有意识地切换思维模式的技巧。
4、如果用一种意象来表达,也就是说并非满脑子只装一本书,而是将大脑隔离出几个房间来,或者说是走多条线路,而不是仅此一条。
5、多本书并读,大脑的容量就会变得越来越大,于是我们也就有了充裕的时间来思考。
读书与会话关系
1、读书会使我们与他人的交际能力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即与人对话时思路脉络是否清晰,语言表达是否顺理成章。
2、首先要抓住对方说话的要点是什么,在理解把握其要点之后再从自己的角度进行对话。这种准确把握对方谈话主干的能力,可以通过阅读和归纳要点能力的锻炼来加以提高。
3、读书的时候把握不住要点的人,往往很难与人进行高质量的交谈。
4、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同样的意思”这一课题,值得我们从小就开始反复练习。这种“语言替换”能力,属于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5、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对方谈话的核心语义是什么。我们要掌握这样一种能力,就必须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阅读与表达能力
1、一个人在两三分钟以内言简意赅地讲话,这需要相当高的技巧。如果没有练过用书面语讲话,一般很难使讲话内容具有较高的含金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阅读的力量》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