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群效应》读后感1700字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徐志斌先生的新作《小群效应》,副标题是“席卷海量用户的隐性力量”,写得非常直白明白。上来就直接告诉大家,这本书要给大家讲讲社群运作里面的奥秘。耳钉拿到这本书后,利用了整整两天,狠狠把书刷了两遍。读完之后,有种醍醐贯第那个,相识恨晚的感觉。正如书中某罗胖所说:此书值得二刷、再三刷。这样的说法,确实一点都不为过。
作者徐志斌先生,曾经做过记者,在鹅厂担任过微博开放平台负责人,后来再加入微博易出任副总裁。单看简历,徐先生已经可以说是成功人士了,但偏偏没有放下写作这门手艺,先后出版过《社交红利》、《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现在又出版了《小群效应》,而且写作功底之扎实,案例之翔实,逻辑之严密,研究领域之专注,实在让耳钉佩服不已,在这里要向徐先生致敬。
自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别看现在科技日益发达,大城市之间人与人之间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漠,大家都在感叹住了十几年的邻居都互相不认识,但人的群居属性从来都没有变过,似乎也没有谁能够完全脱离群体独自生活。而且只要认真观察一下都会发现,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变得独立,相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范围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密不可分。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现在发达的各种科技通信,从短信、微博,慢慢发展到微信,周围的某一个人的行为,分分钟都直接影响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改变整个世界。关于这一点,近年来各种谣言的传播,导致的抢盐、抢醋,都是直接的印证。
一句话,人类社会划分着无数个小群体,俗话说叫圈子,有的圈子大,有的圈子小,每个人都处在某一个圈子。不管你承认与否,你的思想行动影响着圈子,同时也受着圈子的影响。不信你试试看,自己熟悉的微信群里面,同时有三个熟人撒谎说超市水果打5折,你的小心思会不会动一下。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用今天的话说叫做“社群”。业界将它定义为基于兴趣或需求的某一人群的集合。
既然社群能够影响人,人也会影响社群,而且今天的科技通信越来越发达,沟通越来越即时方便,那么,自然就会有人动小心思,通过社群这一组织,传播自己的东西,进而影响别人。比如说今天无处不在的微商。大大小小不同的直播、微信群、豆瓣、微博,qq空间、各种论坛,可以是说占据了所有的平台。以微信为例,现在每天新增的微信群有200万个,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是让人结舌的,动不动都是月入百万、千万级别。现在组建一个微信群太容易,也就是几秒钟的事情,但怎么把成员组织好,既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进来,也乖乖地坐下来听你说,这里面就是见真功夫的事情了。
今天耳钉要给大家讲的这本书《小群效应》,就是让摸清楚“席卷海量用户的隐性力量”,简单地说,就是让大家了解社群运转背后的规律以及催生变化的核心要素。也许,读懂吃透了这本书,说不定,下一个月入千万的就是你。
首先,耳钉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要让你现在做微商卖一样东西,你第一步要做的是什么?这里耳钉简单分析一下,既然要卖出东西,首先必然要人知道这个东西,那最直接、最快捷,又不要抛头露脸的渠道,或者说做法是什么?很多人跟耳钉想的一样,通过微信,组建微信群。前两年移动互联网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大家都有深切的感受,自己不断被拉入各种微信群,然后每天就可以看到各种小广告,土鸡蛋、有机蔬菜等等。这样做有没有效果呢?当然有效果,相当一部分微商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来的。可以说,只要你的微信群里面不停地有人进来,不停地有推广的消息,则一定会有订单,给商家带来收入。于是,微商便想进千方百计地加微信好友,然后再拉入各种群,反正中国有近10亿网民。这种玩法,电商界叫做“流量打法”,大家拼的是谁的人多。但现在这种方法再也行不通了,因为网民越来越理智,产品选择越来越多,凭什么你吆喝两句就要听你的,买你的东西或者按你说的做。
《小群效应》里面有一个观点,一语道破了其中的道理:流量打法已成历史,基于用户的打法正在崛起,并将统治后续的营销和传播。从社群成员的角度说,人们已经由大广场、大社交圈分享的状态,进入了小群沟通和分享的状态。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深入了解社群中人们的行为习惯、社群运转规律,并将之与自己的产品和运营结合起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小群效应》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