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_2900字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2900字

闲来翻阅《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很佛系的一本书,看到这样一句话:“你太缺少随遇而安的天赋,所以你就成了一个没有家园的人。”

你有多久没有安安静静在书里畅游,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中微微一颤。随遇而安是一种心境。太过匆匆的脚步让我们错过了太多的风景,忙于在奋斗的路上追逐、赛跑;恋人的信息总是回复的漫不经心;吃饭总是眼睛离不开手机;对父母的问候总是寥寥数语;出行总是走马观花…被功利追赶着的我们,已经不记得随遇而安是怎样的情结,何处为家是一个都市里的年轻人不会也不敢去想的问题。许是小时候的我太过淘气,现在的我反而喜欢安静。出行的时候,总喜欢避开熙熙攘攘的景区,更享受大自然安安静静的时光;喜欢在夜晚伴着清风走在街上,古镇也好,城市也好。夜晚总会让一个城市拥有另外一种气质,一种沉稳、安然的气质,足够托起一群鲜活生命的气质。

生命是一场修行。在这场修行里,随遇而安,随处可栖,会让我们遇见生命的本真。试试随遇而安,不再随波逐流。为你所欣赏的风景驻足;看看恋人充满温情的眼神;听听父母不厌其烦的唠叨;尝尝近在唇边的美食……生活里映着你生命的影子,随遇而安的看看这个世界,这个美好而又陌生的世界。我想,那时,此刻,生命的修行才刚刚开始。

原本非常亲近的人后来天各一方,时间使他们可悲地疏远,语言便迫不及待地丈量这疏远的距离。

关于生死,在我记忆中,大概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读小学时经历了爷爷的去世,那时还小,只知道跟着大人哭。后来经历了姥(外曾祖母)的去世,我开始探索这个问题了。

伴随着生死的问题,随之到来的就是活着的意义问题。所以人活着为了什么,是我经常思考的问题。

苦于身边好像没有人思考这个问题,我只能自己苦苦思索。

读大学时,看到稻盛和夫的《活法》。这本书对于活着的意义,给我了一道远远的光。如果人有灵魂的话,活着的意义,应该是你死去的时候,你的灵魂比来时更干净一些。这是那时的我所能理解的层次。

对于死亡,我是恐惧的。

这种恐惧来自心里最深层次的恐惧。姥去世的那几年,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她,在梦里她仿佛就像往常一样生活在她的南屋。以至于我都怀疑她到底是不是还活着,每年过年串亲戚,都不敢去她曾经生活的村子。

对于死亡,我还有一点无法接受,就是一个人死去的时候,丧失了任何知觉。这对于我来说,是万万不能接受的。我无法想象,我最亲最爱的人喊我时我听不见,触摸我时,我没有任何感觉,而我再也看不见我最亲最爱的人。

我必须要活在一个有感觉的世界。

后来我又明白了,死是我们每个人的归宿,不管你能不能接受,你终究是要死的。有时,走在路上,看到人来人往的行人,就会陷入这些人终究有一天都会死去,都会从这个世界消失的思考。

这时我陷入了人生无意义的苦恼。

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我们人类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人的一生又是多么短暂,而我在这短暂的瞬间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我的存在相对于浩瀚的宇宙来讲根本就没有意义。

人生短短3万多天,终究会有一天你不再醒来,也不再拥有明天。我们不知道自己死后会去到哪里,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另外一个世界。

那假设我们能永生,那么没有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会珍惜活着吗?生会不会变成一天一天的无意义循环?

于是死的意义,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决定自己何时生,更不能决定何时死。我们能拥有的就是生和死之间的3万多天。这也许就是“向死而生”吧。

每次看到动物死去,会觉得一个兔子成为狼的食物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虽然我们人类也是从动物演变过来,可是就认为我们人类不应该死去。每个人终究是会死的,这是当你成为一个生命的时候就决定了。可是我还是接受不了。

家里的老人一到五六十岁的时候,就会说自己已经是半截身子在土里的人了,听起来觉得他们很坦然,反正每个人都要死,或早或晚的问题。

在热闹的世界,我总是感到孤独。不知道是不是孤独是一群人的狂欢。

亚里士多德曾说: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

如今,自闭症、孤独症、抑郁症患者逐年攀升。孤独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孤独是自己与自己的灵魂不会相处,有些孤独是无法融入群体。

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呢?

孤独是心理疾病吗?

孤独有什么意义?

如何学会独处?

人类是群居动物,按传统的见解,亲密的人际关系是精神健全的最重要标志,是人生意义和幸福的主要源泉。反之,一个成年人倘若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便表明他的精神成熟进程受阻,存在心理疾病。

交往和独处都是一种能力,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关于孤独,在大学期间很多人应该很有感触。一个宿舍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努力寻找一块吃饭、上课的朋友,来摆脱对孤独的恐惧。最终,得到的也许是并不交心的朋友,或是并不相爱的恋人。

​孤僻是灵魂的弱者,或是精神疾病患者,而孤独则是灵魂的强者。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

对于具有创造力的人来说,孤独正是孕育出伟大作品的重要条件。有些是被迫性孤独,比如牢狱之灾和疾病。有些是自身忧郁、孤独的气质。

提到牢狱之灾,不得不说因酒驾进牢狱的高晓松。他入狱后远离尘世,在高墙内写下了《184天监狱生活实录》一书,在孤独中思考,让他写出了广为流传的“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太史公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

著名作家史铁生因为身体的残疾,而开始了写作生涯,写下了数百万字的文学作品。疾病造成的孤独,能迫使人把被压抑的精力投入创作。

牢狱与疾病把人同纷繁的世俗生活拉开了距离,人会获得看世界和人生一种新的眼光。

另外一些思想天才,例如牛顿、康德,则自觉地选择了孤独,以便保护自己的内在世界,可以不受他人干扰地专注于有意义事务的寻求。

孤独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谜相遇。

托尔斯泰曾说: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独处时,人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

因此,如果你想与灵魂对话,激发自我创造力,要学会独处。

老年人对人际关系经常不大感兴趣,较喜欢独处,而且渐渐地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相对于中国喜欢跳广场舞的老年人,西方人在这一方面变现更明显。

老年的的孤独心境不但有助于他们与死亡和解,而且会使他们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例如,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晚年作品更空灵、超脱、更形而上。

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杨绛先生失去先生和女儿后,每日简餐,保姆陪伴,孤独地度过晚年。正是在这样安宁的岁月,她写下来温情的《我们仨》,一个老人在孤独中写完属于三口之家的回忆。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独处是灵魂成长的必要空间,我们要适当的从繁杂的世界抽身出来,冥想、阅读、写作、听音乐、感受大自然,与灵魂对话。

对于人生,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喜欢生命本来的样子》读后感_29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