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_1100字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1100字

《激荡三十年下》全书记载的是1993-2008年间的企业变革。描绘了部分国企和民企在改革和崛起中的艰难历程。其中有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马云、吴仁宝等成功的典型,也有禹作敏、牟其中、姬长孔、沈太福等昙花一现的悲剧人物。
无论联想,海尔,还是健力宝等等。他们的发展都是充满阵痛的,有的阵痛之后奋力发展,有的阵痛之后就一直萎靡。这些企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能看到,他们的发展带有原罪,所有制不明。起步时的助力,在发展之后却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类似政府宁愿把健力宝股份低价卖给外商,也不愿卖给其自身的管理层的矛盾,在当时的改革浪潮中,层出不穷,多少企业品牌的创立者由于种种历史或制度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自己一手带大的企业,甚至有的企业家短短时间之内角色逆转,下场悲凉。格力的创办人朱江洪,若非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让政府意识到了企业家的分量,或许格力的历时数年的“父子之争”便未必会是一个良好的结局。而朱江洪的这段经历也可谓惊险、偶然而无不悲哀,在体制转型的时期,很多理性的结局都充满了非理性的色彩,令人唏嘘不已。
当庞大的国家机器被一步步拆解到个人,那才是有血有肉的历史。而正是因为从时代背景下看个人境遇,渺小与无力就会体现得更为彻底。从沈太福到张国庆,从李经纬到褚时健……无一不是时代的牺牲品。历史是最好的导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本书也是企业家的一部辛酸史,期间跌宕起伏,唏嘘叹息,悲的成分要远远大过喜。从国有/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这三条发展路径来看,矛盾与冲突似乎更加清晰。
当时的国有/集体企业受体制束缚,效率低下,身为它们的掌舵者实则是“戴着镣铐在跳舞”。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拥有强大的管理能力和独特的个人魅力才能撑起国企的一片天。而当个人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正比的时候,企业家们就开始追本溯源,想从产权制度上扭转这一“多劳少得”的不合理现状。于是,企业家与政府之间的持久战由此拉开,前者想通过管理层MBO、曲线MBO、员工持股、引资量化、增值量化、破产改制等不同的方式实现产权量化。而当地政府往往打着“侵吞国有/资集体资产”的旗号,阻挠管理层进行产权改制。当两者的利益矛盾逐渐尖锐化的时候,“看不见的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个曾经的国企英雄倒下,换来的是生不逢时的一声叹气。
这下半部的《激荡三十年》,围绕着产权制度的斡旋从来没有停止过,有些人赶上了好的政策环境,得以鱼跃龙门,而更多的人,则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只能留下落寞的背影。他们曾经成功过,却失败得很彻底。一切都在改变,也许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本身。回望这三十年,时代的背影拖得长长的,个人隐没期间,终成历史。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 1978—2008(十年典藏版·下)》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