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沉默(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同名电影)》读后感_2800字

《沉默(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同名电影)》读后感2800字

远藤周作在战后写的《沉默》是一部伟大的小说,甚至被誉为20世纪日本文学的最高峰。它讲述了日本17世纪禁基督教的故事,在日本私小说的传统下,这种直面宏大问题的题材很少见。                                1549年,欧洲传教士沙勿略踏上日本国土,开始传教。沙勿略认为守礼恭敬的日本人是最理想的传教对象,而当时的政权也默许了基督教的传播。直到1587年,发布禁教令,从京都和大阪捕获数名圣人,在长崎处以绑在十字架上刺死的刑罚。

1633年到1639年,江户幕府连发五次锁国令,完全查禁天主教,日本彻底沦为贸易、文化、宗教的孤岛。

《沉默》讲的是江户幕府发布禁教令之后的故事。相传葡萄牙传教士费雷拉在日本变节弃教,消息传到欧洲,欧洲教会和他的学生都大为惊讶,拒绝相信。费雷拉的三个学生决定偷渡到日本,验证传言,并且在这个宗教迫害的国家偷偷传教。

小说的主角是其中一个叫作洛特里哥的学生,他潜入日本之后,被一个村民,同时也是弃了教的基督徒吉次郎出卖,因而被捕。被捕期间,当局不断以折磨拷打日本基督徒的方式来逼洛特里哥弃教——弃教的方式是踏上一块刻着基督像的踏板。在被拷打,被迫聆听他人被拷打的呻吟时,洛特里哥唯一可以沟通的对象就是“上帝”,他不断绝望地问上帝:                         为什么你面对这一切,依然保持沉默?      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的贫穷、饥荒、战争和黑暗,神却从来坐视不理?                   为什么有很多人都宣称看过超自然的神迹和显现,而你却从来没看过?                   为什么那些同为信徒的人,却对圣经有如此多不同的理解和纷争?                            神却从来不解释,不审判谁是谁非,任凭人们曲解祂的话语,甚至自相残杀呢?      为什么,神为何如此沉默!???

在聆听到上帝的回复之前,洛特里哥并不愿意弃教。后来,他见到了费雷拉——他为之冒着生命危险来到这块土地的人,他始终不相信老师背叛了信仰。他见到的费雷拉已经改名为泽野忠庵,泽野不仅弃了教,而且正在编写一本批判上帝教义的书。

在和费雷拉交谈之后,洛特里哥踏上了踏板,终于把被血和汗水弄脏的脚放在了凹下去的上帝的脸上,用五根脚趾掩盖了自己爱的容颜。

直到小说的最后,上帝都保持着沉默,从来没有回应过洛特里哥的绝望与悲泣的求助,没有赐予过他哪怕一瞬间圣洁的喜悦。

小说的结尾,已经宣布弃教的洛特里哥的一段自述,让小说之前累积的信仰危机与苦难化作一股排山倒海的力量,击打着读者的心,那种情感的强度是我很多年不曾感受到的。洛特里哥接受了出卖他的吉次郎的忏悔,对自己说:                          “在这个国家,我现在仍然是最后的天主教司祭。而那个人(上帝)并非是沉默着。纵使那个人是沉默着,到今天为止,我的人生本身就在诉说着那个人。”

谈起创作《沉默》这本小说的初衷,远藤周作写下:“我并不关注那些光荣殉教的强者,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惧怕肉体折磨、害怕死亡、卑微怯懦、因一心拯救家族成员而放弃信仰最终踏上踏板的弱者。我要使他们重新从历史的尘埃中苏醒过来,在这个世界上昂首阔步地行走,倾听他们的声音,这只有文学家可以做到。”

宗教故事似乎总是强者的故事,如以前的《血战钢锯岭》,主人公的信仰在血肉的磨难中没有受到任何减损,反而变得越发粗壮强大,最终赢得了精神与现实的双重胜利,宛如神迹。                                     可远藤周作对强者的故事不感兴趣,他要写一个弱者的故事。在整部小说中,远藤周作说自己最像的角色是弃了教,并且出卖了洛特里哥的丑陋的吉次郎。

我在看《沉默》时,总会想起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权力与荣耀》。我是几年前看了这本小说,直到现在我依然认为它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权力与荣耀》的背景是宗教迫害的墨西哥,几乎所有的牧师都被驱逐出境或者弃教,只有一个年老的牧师还在活动。这个牧师并不高尚,他酗酒、暴躁,还有一个私生女。警官——一个狂热的宗教反动者,誓要捉住牧师。                               牧师深知自己身处险境,准备偷渡到安全的地方。临行前,他答应一个孩子,要为孩子临死的母亲做弥撒,因而失去了逃跑的机会。最后一个混血儿为了悬赏的700比索出卖了他,牧师被处决。

小说自始至终贯穿着警察与牧师的对抗,他们正是“权力”与“荣耀”的象征。

警察所代表的“权力”说:宗教不可能解救生活在苦难中的民众,但是警察所代表的政府却可以。“权力”要从孩子们的童年中消除一切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的苦难,消除一切贫穷、迷信和腐败的事物。而牧师代表的“荣耀”,的确无法改变现实的苦难,却可以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牧师被抓进牢房,在肮脏拥挤的黑暗角落里,一对犯人正在忘情地做爱。那对犯人给了牧师新的体悟:                            “圣人们总说遭受磨难是美好的。对我们来说,遭受磨难是丑恶的:恶臭、拥挤和痛苦。对于角落的那两个人来说,那是美好的。需要学一学才能用圣人的眼光来观察事物。”

  这就是“权力”与“荣耀”的区别,权力要清除一切恶臭和痛苦——当然,那是不可能的。

  而荣耀,荣耀是要让恶臭的人有权恶臭,痛苦的人有权痛苦,弱小的人有权弱小,污秽的人有权污秽,懦弱的人有权懦弱。

《权力与荣耀》和《沉默》中,两个作者都创造了翻版的出卖耶稣的犹大,而让主角原谅了他们,依然为他们祈祷,聆听他们的忏悔。                                               《权力与荣耀》和《沉默》中,主角神父为之牺牲、受苦的人都如牛马一样愚钝麻木,安于苟且。但是两个小说里的教父竟异口同声发出同样的感慨:为美丽、良善的东西而死是很容易的,为悲惨、腐败的东西而死才是困难的。他们都选择了更为艰难的后者。这就是荣耀战胜权力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权力不断改换主人,而荣耀永远保持着不熄灭的一束火苗。

在《权力与荣耀》里,牧师被处死之后,又一个牧师踏上宗教迫害的土地,开始了秘密活动。在现实生活中,1865年,经历了漫长的锁国和禁教令的长崎重新开港,一群浦上村的农民叩开了教堂的门,他们指着圣母像说:“我的心和你们是相同的。”他们的宗教信仰虽然被隐藏埋没,他们的脚虽然踩上过圣像,但他们心里的光并没有真正消失过。

《沉默》和《权力与荣耀》两本书让我泪下,并不是因为其中的宗教力量,“信仰”这个词可以被替换成“信念”,这信念可以是对公平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对弱者的同情、对艺术的热爱。

  要维持这些信念并不是口头上说的那么简单,而必须耗尽全身的力气,抵抗现实对自己的咀嚼。人往往面对现实的力量是软弱的,但就像远藤周作所说:人与神(对我来说,是高尚的信念)相遇,总会在人的一生中留下痕迹。

  守护这痕迹,让它不被践踏和掩盖。这是软弱的人们所能做的底线。

在长崎,远藤周作的一句话刻在面朝大海的石碑上:“主啊,人是这么的悲哀,海是这么的蓝。”

是啊,人是这么的悲哀。但幸好,海永远是这么的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沉默(马丁·斯科塞斯执导同名电影)》读后感_2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