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读唐诗》读后感900字
自媒体文章有一个特点:一根线可以串联起无数个点,而这些点又多是容易激起你兴奋乃至高潮的部位,生理上很爽,心中也颇有快感,但读过之后,灵魂却鲜有触动——就像参加了一场热闹华丽的宴会,与会者衣着光鲜、妆容美丽、谈吐动人,相处颇为愉快,气氛一片和谐,但散场之后,却难以记得其中任何一位,当然更谈不上怀念或感动。
这大约是我读这本书的总体感受,有如此感受,实在非常抱歉,作者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写作技巧丰富,所写的唐诗和唐代诗人又是我极喜欢的领域,按说应该是极为赞赏才对,但实在抱歉的很,我总觉得这本书缺点什么,本来可以更好的,如果再沉潜一些,兴许诗人的灵魂就透出来了,而灵魂,正是这本书所缺乏的。
得出这个结论,未免大言不惭,这当然也可能是我读的太浅,没有读到灵魂的缘故,现就读此书的真实感受理解做一力所能及的梳理。
写诗人故事是最容易的,因为你完全可以根据史实资料用一条或多条线串联起来,从而成为一篇无懈可击的诗人小传,但此中的诗人,完全没有活过来,没有温度,没有自己的声音,更没有触动人心的感伤或喜悦,如果将史实资料一块块拿掉,会发现除了这些什么也没有留下,这样的文章,无非是用积木堆建的房子罢了,里面什么也没有,而且这些积木,也不是自己的。
如果堆建者的手段高明,将不同的积木排列组合成一栋栋面目一新的房子,就会给读者带来莫名的惊喜和刺激,但这样的房子,仍然是脆弱的,被时间的风一吹,就风流云散。
所以说写诗人故事又是最难的,你不仅要用不落窠臼的方式书写诗人真实的经历,还要深入诗人内心,读懂他们的灵魂,最终用一种保持距离的美感表达他们:精确,尊敬,不乏轻松。
但诗人的灵魂是这个世界上最难读的密码啊,他们上一刻还受着委屈,发誓要“归卧南山陲”,可下一秒,一旦得到某种微不足道的抚慰,就像个孩子般跳了起来,“仰天大笑出门去”,任何试图永恒的理解和足够稳定的表达在多变的他们面前都显得无比吃力和以偏概全,所以有时候,平静下来,放弃野心和复杂,用足够的耐心和时间阅读他们的点点滴滴,用足够的精致和细微表达他们某点瞬间,用某点真实的瞬间逐渐聚合起诗人的温度,召唤回他们远在万里的灵魂,或许才是书写诗人最理想的方式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六神磊磊读唐诗》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