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文心》读后感_2100字

《文心》读后感2100字

01 何谓“触发”?

“触发”一词,出自于《文心》。

《文心》是一本专门指导青年学生读写的书。

通篇采用故事体裁,篇幅短小,内容颇丰。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

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

我所理解的“触发”,是指关联自身经验,进行发散性思考。

每个人的经验不同,观察角度不同,自然,“触发”的点也不同。

“触发”没有对错,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


02 “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

写作时,总觉得素材太少,没什么可写。

只有骨架般的论点,没有素材的血肉填充,文章干瘪瘪的,毫不饱满。

为此,我观察了一些写得很好的文章,很多切题的点,都源于生活中的小事。

以小博大,引人思考。

一口气读下来,常常会有“这事我也经历过,怎么就没想到呢?”的想法。


面对同样的景色,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心境,得到的,却是不一样的感悟。


同样是看到天上的月亮,张九龄感慨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却思念起了家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李白在不同的心境下,有时想到的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时想到的却是友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类世代更替,天上的那轮明月,却是亘古不变。

古时文人和我们相比,看到的,是同样的月亮。

“触发”到的,却是千差万别的感悟。

文人的思想固然比普通人更加深刻,观察力也是不可或缺。


原来,生活中从不缺少素材,只是缺少发现的眼睛!


从蝉声悟到抑扬的旋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难以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

勿只把文字当文字读,勿只从文字上去学文字。

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没有字的书。

在眼前森罗万象的事物中,获得新的“触发”。

带着“触发”的心态,重读之前的书,比新书更加有趣。

眼前的一切,含藏着多方面的内容,等待着进一步的发掘。

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有意义!

“触发”用得好,何愁素材少?!


03 “触发”,还是自己的好!

用月的圆缺,比喻人事的盛衰;

用逝水,比喻年华难再;

用夕阳,比喻老年。

诸如此类的话,第一次听,觉得很是新鲜。

如果一味沿袭,让人觉得重复无趣,毫无新意。

上学时写作文,总以为辞藻华丽,多多引用为好。

一篇800字的文章,光“金句”就多达20条。

自以为获得高分就是鼓励,现在想来,真是肤浅。

古人的话,是当时他自己的感悟,并不曾想着为后人而写。

又怎能完全代表自己的心境呢?

“金句”可以用,不是多多益善,而是贵在用的巧妙。

“触发”,还是自己的好!


把衣服穿在身上,最污浊的是领和袖。因为污浊的缘故,洗涤时特别吃亏,每件衣服先破损的大概是领袖部分。领袖是容易染污浊的,容易遭破损的。衣服的领袖如此,社会上的领袖何尝不是如此?

这样的“触发”,是写作者对某一事物独特的见解。

读来让人眼前一亮,倍觉新鲜有趣。

身边的大事小情,加上自己的“触发”,转变成最为独特的思考!


04 如何练习“触发”?

①仔细观察,既要“看了”,又要“看见”

你用过“微信”吗?

换句话说,谁没用过“微信”?

“微信”的图标,你能认出来吗?

哪个才是微信的官方Logo呢?


B先森陪我买衣服,我试穿了好几件,让他帮忙选一下。

他选来选去,指着我最后穿的那件,“这件最好看!”

我当时哭笑不得,因为那件明明是我穿了半年的旧衣服。

B先森不止一次“看了”我穿那件衣服,但从没“看见”过。

生活中,我们总是对很多事情视而不见,更别提观察入微。

“触发”的前提是要“看见”,要仔细观察。


②找出各自特性,进行关联性思考

在《你的第一本思维导图操作书》中,有个例子。

“保温瓶”和“妈妈”之间,有什么关联呢?


首先,找出各自特性:

都是外冷内热……一样很耐用……生活中不可或缺……有机会就吐苦水……

然后,进行关联性思考:

我的妈妈就像保温瓶,外表看起来冷冰冰,可是内心永远热乎乎。不管遇到什么事,我知道,都可以到妈妈那里取暖。在我心中,妈妈跟保温瓶一样耐用,也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过,妈妈也是人,有机会还是会吐苦水。就像保温瓶中的水,装久了,需要倒出来装新的。这样才能永远保持热度。

05 我的感受

《文心》一书,由叶圣陶和夏丏尊先生,共同编写而成。

自1934年,开明书店出版以来,再版多次。

84年来,经久不衰,备受好评。


初读《文心》,觉得内容简单有趣。

写作一段时间后,再读此书,又有新的体会。

这是一本“授人以渔”的书。

不仅指导给你读写的方法,还鼓励你积极思考。

值得每个学习写作的人读。


文中提到,一个大学毕业生,未必就胜过没有中学文凭的人。

真要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学校的。

学习的主体使我们自己!

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无论在不在学校,都是可行的。

这也正是我们当代成年人该有的学习态度。


我在《文心》这本书中,看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文者之心。

看到了两位教育家前辈的敦敦教导。

希望每个人都能细读此书,找到内在的精神力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文心》读后感_2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