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1300字
哈,终于看到一本想给五星的书了。
看探险片的时候,冒险家勇闯热带雨林,四周被繁枝茂叶笼罩,空气阴湿烦闷,偶尔从远处传来几声动物嘶吼声打破林中的寂静;蟒蛇、大蜘蛛冷不丁从头顶出现,一不小心就能与未知生物亲密接触。看得心都悬在半空中了,不知道下一幕又会出现什么鬼。
看这本书,同样有这种提心吊胆的感觉。只是与人类斗争的,不是凶猛的野生动物,而是同样来自热带雨林,但渺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埃博拉病毒,据说这种病毒从地球初步形成时就存在,古老又神秘。人类与它的战争史,精彩程度一点也不逊于与大型动物的搏斗。
故事从一个移居到非洲埃尔贡山附近的法国人讲起,某次从山里旅游回来后,出现了发烧、红眼、腹痛的症状,求医不治最终死去,随后为其治疗的医生也出现了同样症状,后来查实感染了马尔堡病毒。
马尔堡与埃博拉同属丝状病毒,但其杀伤力远低于埃博拉。其后,作者陆续描述了三种埃博拉病毒为人所知的第一起或大规模爆发病例。
因为文中描述生动又惊悚,让人觉得充满想象力。但实际上,这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内容是基于真实事件背景上写的。为更贴近事实,作者还飞往各事件地点去核查与采访相关人士,恐怖感因真实而更恐怖。
现在网上搜索埃博拉,依旧可以看到科研人员到非洲勘查天然宿主的新闻,以身试险的探索之路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甚至将来的将来,人类何时战胜埃博拉,没人知道答案。
有趣的是,人类极力对抗大自然散播的病毒,像英雄对抗恶魔一样伟大。但这本书给出了另一个角度:“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是地球对人类启动了免疫反应”,谁才是正义的一方?值得人类思考。
从一定意义上说,地球正在启动对人类的免疫反应。它开始对人类这种寄生生物做出反应,人类的泛滥仿佛感染,混凝土的坏死点遍布全球,欧洲、日本和美国犹如癌症的烂肉,挤满了不停复制的灵长类动物,人类群落无限扩张和蔓延,很可能会给生物圈带来大灭绝。也许生物圈并不“喜欢”容纳五十亿人类。也可能是一百年间人类的极度增殖突然产生了海量肉类,这些肉存在于生物圈的每个角落,面对想要吞噬它的另一种生命体,很可能无法保护自己。大自然有自我平衡的手段。雨林有自己的防护手段。地球的免疫系统察觉了人类的活动,开始发挥作用。大自然在试图除掉人类这种寄生生物的感染。说不定艾滋病只是大自然的清除过程的第一步。
关于丝状病毒的发现(截止1994年作者出书时):
丝状病毒包含埃博拉属和马尔堡属,每一种丝状病毒都含有七种蛋白质,其中四种还完全不了解。丝状病毒潜伏期三到十八天,属于4级高危病原体,所谓4级高危病原体,就是没有疫苗和治疗方法的致命病毒。
关于马尔堡病毒:
来源非洲,是人类发现的第一种丝状病毒,致死率25%。
关于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来自非洲热带地区,但传播源头未知。它有三个亚属:扎伊尔埃博拉(致死率50%-90%)、苏丹埃博拉(50%)和雷斯顿埃博拉(在猴类发现病例,不传染人类)。
为何会爆发:
艾滋病、埃博拉和其他雨林病原体的显现,无疑是热带生物圈遭到破坏的自然结果。
为何没发生大规模灾难:
杀死寄生者速度太快,来不及找下一个宿主。另外,因为无法通过空气传播(雷斯顿埃博拉可通过空气传播,但不传染人类),感染力不够强,无法引发全面规模的灾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血疫:埃博拉的故事》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