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_2200字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2200字

哲学对于我来说之所以可怕,大约有三个原因,一是长久以来哲学给我的直观印象是艰涩、远离现实、痛苦,属于不可远观又不敢亵玩焉之物。二是我虽然性格执拗,但还是一直认为与思想有关的东西都很危险。三是我一向排斥读关于提升、精进、如何成为一个#%&*¥人这种成功励志类的书,厌恶程度仅次于热门推荐中那些G罩杯封面,把哲学归为此类是一个相当低级的错误。

这本书改变了我对于哲学和哲学家的看法,作者语言简单朴素,作为一本哲学通俗读物确实不错,即使对思想的影响很有限,也让我颇有收获。

其实每位哲学家的思想都包含了太多的方方面面,哲学毕竟是对整个人生的宏观思考,把某位哲学家的思想归类到有哪种慰藉作用,确实有些武统的(扣半星)。周国平的序写得很好,严肃公允,希望读这本书的朋友不要忘了好好看一下。嗯。。再吐槽一下,译者的文学功底真的不是很好,我虽然不会写东西,但是眼光很挑剔,相信你不用读太多也看得出来(扣半星)。

下面自己对全书做一下总结(当然有摘抄):

对与世不合的慰藉--苏格拉底

宁愿失欢于众,获罪于邦,而绝不折腰。哲学给苏格拉底以坚定的信仰,使他面对千夫所指能够保持合乎理性的而不是歇斯底里的自信。如何面对社会中的失衡的“常识”,如何通过独立思考达到良好的伦理思想是一种复杂的活动。

苏格拉底教会我们拷问常识的思辨方法,并告诉我们一个论断是否正确不取决于是不是大多数人的主张,真正的尊严不是来自多数人的意志,而是来自正当的说理--不能证伪的论断才是真理。所以我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的错误决不能简单地以遭到反对来证明。

对缺少钱财的慰藉--伊壁鸠鲁

我们应该走出这样一个误区:“对于我们不理解的需要,昂贵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适当的解决办法”。凭直觉得到的快乐并不准确,构成快乐的要素难以捉摸却并不昂贵:友谊(真正的朋友不以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本质。一小群真正的朋友可以给予我们的关爱与尊敬是财富不见得能提供的)、自由(如果以简朴能换取独立,何乐而不为)、思想(如果能合乎理性地思考生命有限的问题,就会意识到人一死,物我两忘,复归于无)。

所以如果我们只有钱而没有朋友、自由以及经过剖析的生活,就绝不可能真正快乐。而如果我们有了这些,只缺财富,就绝不会不快乐。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对受挫折的慰藉--塞内加

挫折来源于我们的主观愿望与严酷的现实之间的冲突。而我们面对挫折的各种自然反应:暴怒、消沉、焦虑、怨恨实质上都在加剧挫折带来的毒害。哲学教会我们顺应全方位的现实,避免因情绪激动而遭受挫折带来的全部毒害,在我们的愿望碰到现实的顽固之壁时,以最软的方式着陆。

书中详细列举了诸多情绪(愤怒、震惊、不公正感、焦虑)产生的原因,塞内加并非让我们面对所有挫折都要逆来顺受,而是教会我们区分何处能够凭自己的意愿重塑现状,何处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泰然接受。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对缺陷的慰藉--蒙田

按照另类物种的标准来规定人的做责任是很不明智的--农场最低等的牲畜也能胜过古代顶尖智者的超然物外的修养。真正的明智必须与我们的基本自我相适应,不过分高估智力和高度文化修养在生活中的作用,并理解我们肉身凡胎有时会有急迫的、极不光彩的欲求。

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域关于正常的观念,都只能容纳我们天性的一部分而不公平地把其余部分都归入野蛮和怪异的范畴。每一个人都可能体现人的全部特性,但是看来没有一个单个的国家能容忍这种人性的全部复杂性。

在教育上,蒙田认识到目前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变得更好、更智慧,而是更有学问。学生们只是为填满记忆而用功,却给理解力和是非观留下一片空白。蒙田的哲学告诫我们应该善良而平凡地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在智力的缺陷一篇中,作者诠释了蒙田对于获取智慧--读书--的态度,我非常赞同。

对伤心的慰藉--叔本华

叔本华是历史上最大的悲观主义哲学家。面对爱情,这个哲学家们一直忽略的话题,叔本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将我们追求爱情的原因归结为“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把我们推向那些能以其缺陷平衡我之缺陷的人,从而使下一代能恢复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追求个人幸福和追求健康子女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规划。世上大多数生命竟然都在进行着无意义的生存,幸好我们拥有艺术和哲学,这些创造性的作品让我们获得片刻的顿悟,洞察我们的苦难,从而免于苦难带来的震惊、孤立之感。

诗人从生活中撷取特定的个体,准确地描述其个性,然而由此却启示了普遍的人性。那些伟大的小说作品中的故事,一次次在世间重复上演。叔本华感叹:“艺术的真谛就是以一概千千万。”那么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境遇不过是千千万之一,就足以感到慰藉。就是说,艺术与哲学以其不同的方式把痛苦转化为知识。

困难中的慰藉--尼采

叔本华的悲观、审慎深刻影响了尼采,他最初智者应该致力于避免痛苦而不是追求快乐—“悄然退居一室,与灾祸隔绝”。10年后,尼采的思想趋于成熟,他深感叔本华的劝导懦弱而不真实,认为谋求自我完成的人都应该欢迎各式各样的困难。我们不能逃避痛苦,而是承认它。

尼采崇拜的几位英雄都是入世之人,投身于政治、经济、爱情,尼采认为这些都是自我完成所必需的要素,而不经历十分愁苦是达不到这些要素的。最大的痛苦带来珍贵的经验和素材,指导我们完成伟大的艺术作品。驾驭苦难,培育困难,对极度的艰难困苦作出明智的对应,才能实现自我完成。

over.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哲学的慰藉》读后感_2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