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钝感力》读后感_2600字

《钝感力》读后感2600字

人为什么需要钝感力?

虽然对渡边淳一先生关于婚恋的观点不太赞同,比如鼻子敏感的妻子发现丈夫出轨应该让妻子鼻子不那么敏感,这样显得有些滑稽幼稚的观点。但我仍然承认,生活需要钝感力。

书中所述的观点,钝感力可以降低人际敏感度,通俗的说,就是对他人的评价和环境带来的压力及干扰不那么在意。作者用医院一个特别喜欢唠叨和训人的医生和一个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后辈作为事例,敏感的人和钝感的人,对这两件事的感受是呈现完全不同的心态。

敏感人群会极其反感被无端的训斥,因为这些伤人的话不管对或不对都会觉得在说自己。而钝感人群就会尽量当空气,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从这点来说,钝感力在遇到不太友好的上级和周围的人,的确具有一种屏蔽和抗干扰的作用。只是这种钝感力其实和天性以及家庭环境有着紧密联系,比如一个天性就很钝感的孩子,对外界反应不那么灵敏,又在一个相对自由,对什么事都无所谓的家庭成长,那么ta的人际敏感度肯定会很低。好处是ta自带金钟罩,不那么在乎外界评价,坏处是周围的人可能会觉得ta情商低,什么事都需要别人提醒,不太会细心观察,体察他人的难处。

而一个人本来天性敏感,又在一个凡事喜欢苛责,教条主义的家庭长大,那么ta势必会变得非常敏感和容易焦虑。因为ta时刻被那些标准和要求束缚自己,并且随时会从父母那里反馈行为的评价,通常还是负面评价,这就让ta不可避免的对外界的评价和压力养成非常敏感的习惯。“想要得到爱就必须达到这些要求”的模式中,他们被迫变得对环境和别人的情绪有着很高的敏感度。这也是为什么一些特别懂事的孩子并不是一件好事的原因,因为过分在乎成年人对自己的看法,用一种近乎讨好的方式去获取他人的关注,必定会活的非常辛苦,在同龄人中也难以培养自信,最后失去自我。

所以,钝感力的观点反而对儿童教育有一定的提醒作用。取两者的平衡,不可走极端。敏感的孩子,父母应该适度宽容ta的小错误,因为ta的自省能力比较强,稍作引导和提醒比无端训斥更有意义。鼓励其表达自我,做自己,弱化他人的评价对孩子的影响。在家庭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比如ta害怕的事情应该先去理解ta的情绪,再去培养ta的勇气,而不是一味指责孩子怎么胆小懦弱,这种标签一旦形成,ta的自我意识就逐渐固化开始恶性循环。对敏感的孩子,最重要就是理解,宽容和鼓励。

天生具备钝感力的孩子,反而就要多多提醒和培养ta的同理心。因为人际敏感度低,很多事其实ta根本没注意,但也无须事事都去提醒ta,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但有些基本的社交原则一定要加强引导。从见面打招呼这种小事开始,到梳理对重大社会新闻事件的看法,都是去培养人际敏感度,变得礼貌,具有同理心的机会。让ta多观察身边的小事,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醒ta换位思考,那么,在与人相处的时候,ta不但会具备不那么在乎别人的负面评价,有自己的观点,但又能适时的考虑他人的感受,不去为他人带来麻烦,就是一种比较平衡的状态了。

那么,作为一个已经形成敏感性格的人群,如何培养钝感力呢?

第一步,永远都是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声音就是:“是的,我天性敏感,家庭也更加造成我的敏感性格。但,敏感不应该是一个贬义词,相反,ta也有自己的优势。细致周到,对工作和好人缘都是有帮助的品质。只是有时候容易受伤,让自己很苦恼。”

接纳自己就是平静客观的看待这些问题,并且通过分析找出这些复杂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便豁然开朗。我们会慢慢了解,凡事都有两面性,虽然不能选择原生家庭,但我们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自我改造,这就是阅读和教育的意义。我们了解到背后的原因,其实许多问题的归因就出了问题。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50-60年代的父母无法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更不用提现代的西方教育理念,所以,他们那代人教育孩子出了很大问题,包括难以调和的婆媳关系。正好就是那代人和80-90后之间巨大的思想代沟造成的。那么,他们自己的局限性就会直接影响后代的观点和归因能力,比如拿孩子的成绩去过分比较,父母以为这样是有压力有动力,却看不到孩子被比较的焦虑感和挫折感。然后孩子成绩差了,归因是因为孩子蠢,不如别人,这就是归因能力低下的表现。这样便产生了害怕被比下去又不得不陷入比较的心态,可其实错的不是这些焦虑,嫉妒,愤怒的孩子,而是始作俑者的家长。

当我们成长以后,理解了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客观的看待了这些童年时期的阴影,原本的情绪慢慢消融,那么,接纳自己以后就会对很多事情抱有一种宽容平和的心态,自然也就不会那么在乎外界的评价,或者很快就会被遗忘和消化。

如果你的身边真的有非常负能量的人,而你又的确很厌恶这种状态,我反而觉得不能削足适履,果断远离是最佳的策略。这不是钝感力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问题出在那个负能量场的身上,而且你在乎。如果钝感人群不在乎,倒是可以继续忍受,但如果长期感觉和负能量人群相处非常压抑,又不是自己造成的,那么,不论是老板也好,父母也好,公婆也好,保持距离是最有效率的做法。不要试图去改变这些固执的人格,一般能散发巨大负能量的人,三观和性格肯定非常极端和固化,否则不会让人感觉到非常压抑。如果长期感觉如此,就需要勇敢跳出那个圈子,想办法远离。

当然,有时候也会有身不由己的情况,那么,这时候,想想钝感力这三个字带来的好处。你说什么,那是你的事,我做什么,是我的事。做好自己,其他的我不需要,也不想操心,你怎么看我,和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两码事,我自己怎么样,我自己清楚。用独立思考,强大的内心,去屏蔽那些试图打倒你,干扰你的声音。

所以,和自己不一样的人群,让自己不开心的人是必然存在的,无须通通逃避。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奇葩剔除,剩下来不好不坏的,坚持自我,难得的知己要真心以待。这就是人际圈的常态,我们不可能被所有人喜欢,我们也不可能喜欢所有人,因为人和人都不一样,性格三观行为习惯,所以这是必然现象。做好自己,问心无愧,是抵抗人身攻击,伤自尊的最好法则,并且要勇敢表达,对那些故意伤害的行为,对事不对人的,做出适当还击,释放内心的情绪,划出人际边界,以杜绝霸凌行为。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千姿百态,各有所长。敏感和钝感,感性与理性,是可以取长补短,对立统一的。改变不是一天发生的,罗马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内心解构和重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还需要不断深入学习才可以实现量变到质变。所以,不急,慢慢来。做一个用心感受世界,但遗世独立的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钝感力》读后感_2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