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盛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1600字
《流动的盛宴》是海明威在离开巴黎三十年后开始动笔,拖了将近四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作品。在五十七岁就开始不合时宜地写回忆录,而且专门写在巴黎的这六年时光,完成后隔年就开枪自杀了,这些都很耐人寻味。足见巴黎的六年生活对海明威一生有着特殊的意义,他必须记录下来。
海明威身材魁梧,兴趣广泛,拳击、网球、滑雪、绘画、跑博物馆、泡咖啡馆、喝酒和赌马都是他在巴黎重要的生活内容。当然,阅读著名作家的书籍和写作应该是他最重要的兴趣。而陪伴她在巴黎度过清贫日子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却是他在巴黎的重要生活和精神支撑,尽管最后时间两人之间以不可思议的形式挤入了他第二任妻子波琳,最终把哈德莉从婚姻中挤了出去。
对一个怀揣着梦想的文学青年来说,巴黎就像一席盛宴,让他汲取着无尽的营养。这里大咖云集,诗人、作家、画家,甚至在咖啡屋就能遇到想结识的大家,走在路上也能与名家不期而遇。得天独厚的巴黎,让海明威如鱼得水,忘记了食不果腹的清贫。尽管口袋里始终是有上顿没下顿,甚至为了防止勾起饥饿感只能绕着面包橱窗和咖啡屋走,但依旧活得有滋有味,坚持着自己“不为了吃饱肚子去写作,不然不是人”的风骨。偶尔拿到点稿费,也会痛快地先喝上几杯,然后留下口粮钱,再与哈德莉一起高高兴兴地去赌个马。可以看出,作家的梦想是支撑海明威与哈德莉背井离乡在巴黎生活下去的内在动力。巴黎,对一个青涩的文学青年来说确认就像一席盛宴。
卢森堡博物馆和卢浮宫里里的名画,莎士比亚图书馆的名著,丁香园咖啡屋的诗人,斯泰因小姐的工作室,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工作室等等等等。这些地方和在这些地方遇到的人物,对如饥似渴的海明威来说都是宴席上的大菜,他在其中获得成长,也让他真正融入圈子,成了文学圈里人,这对他后期的创作和成功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自己的梦想是很清晰和执着的,他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知道哪里有他需要的东西,也知道怎样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他选择了巴黎,巴黎助推了他的成长。
海明威笔下的巴黎已经与今天的巴黎有了很大的区别。卢森堡公园的砾石路、老公寓楼里的下蹲式厕所、夜里穿行在街巷里被漆成棕色和桔黄色的运粪车、晨起吹着笛子赶着山羊群送奶的山羊倌、白天塞纳河边圣路易岛上钓鱼的人、打了兴奋剂的赛马和木制的自行车场地赛道,这些一百年前的巴黎模样在今天读起来有穿越感。这样的巴黎模样似乎生活气息更浓。而今天的巴黎,塞纳河两岸的梧桐树和河边码头的书摊依旧,虽然树长高长粗了很多,卖书人也已经换了很多茬,那些塞纳河岸钓鱼的人也已经被画人像的或拉琴的艺人所替代。但,巴黎还是巴黎,巴黎还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去过几次巴黎,很喜欢徒步在塞纳河两岸的街巷里穿行,有几次一天扫街二三十公里的经历。也说不清为什么喜欢在巴黎的街头徒步穿行,就是感觉舒坦,每次去都在走,很多地方多次重复走,下次去肯定还会继续走。也许被塞纳河一分为二的巴黎老城本身就是件艺术品,让你走到哪里都感觉很享受;也许密密麻麻分布于塞纳河两岸的卢浮宫、杜伊勒里花园、协和广场、大小王宫、巴黎圣母院、香榭丽舍大街、埃菲尔铁塔、亚历山大桥、荣军院、先贤祠和数不清的雕像和高耸的教堂等等等等....每一处每一景都令人惊艳。
巴黎是个充满艺术气质的城市。这席《流动的盛宴》滋养了一代代诗人、作家、画家。被安放在先贤祠里的卢棱、伏尔泰、左拉、雨果、大仲马、莫奈、居里夫妇。。。。等等历代大咖很好地诠释了这座城市的内涵和魅力。巴黎这席《流动的盛宴》也将继续滋养着来到这里的后人....
“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在巴黎活过,就会被巴黎打上记忆的烙印。
了不起的巴黎!
了不起的海明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流动的盛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