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700字
雨果是诗人。
他的语言充满灵气,瑰丽得如同钻石,镶嵌在他那如同黄金镂空的段落里,变成一顶顶王冠,最终陈列在他如博物馆一般的小说里。
但是九三年这部小说,与其说像博物馆,不如说是记录时代的画板。书中至少60%的篇幅没有推动情节和刻画人物,而是勾勒那个特殊的时代。广博到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战争法律这些人类文明所有产物,细致到城市的街角,乡村的树洞,船舱里失控的大炮,图书室里被撕碎的大书。无数的注脚表明,雨果是个阅读量极大的作者,所以九三年能够包罗万象,让你觉得他生在19世纪中却活在18世纪末。
但是,他留给书中人物的戏份就太少了,情节虽然跌宕起伏,但人物远远没有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更出色。
人家明明可以更好,但人家偏偏不。因为这部小说不是为了取悦大众,而是为了取悦自己。
他写的所有角色,一开始都是角色,可当他们最终选择人道主义的时候,就变成了他自己。
他像个珠宝店的老板一样炫技,把他的宝贝拿出来一一显摆,语速极快,甚至有点唠叨,但不是为了兜售,而是为了传播,我似乎看到了他在洋洋洒洒的文字后面做出的最后通牒——这是我一生的积累,现在他是你的了,年轻人做好准备接受她了吗?
他用巴黎圣母院撕开了命运的不公,用悲惨世界感慨了世间的虚伪,但用九三年暂时与世界和解了。
这和解就在朗格纳克,郭万,西穆尔丹最后的抉择,这三个人承担了本书的全部冲突和矛盾,但最终全部用自己的方式把矛盾化解了。没有谁愧对谁,没有谁愧对自己。
他的人道主义在这篇小说里到达了巅峰,也浪漫到巅峰。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他最终的思考。这种思考升华到对未来世界的描绘,虽然是个乌托邦,但有多少人直到现在还在为实现她而努力。
这是诗人雨果的终极浪漫。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九三年(译文名著精选)》读后感_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