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_2200字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2200字

2019 No. 8

《美好的七年》读书笔记

—— 在最难的地方发现美好。

这本书是以色列作家埃特加·凯雷特的随笔集。这个作家好像挺有名,但我并不了解。看的书越多,接触的爱读书的人越多,越发现自己的无知和寡闻。

作者说这本书是他的第一部“非虚构作品”,因为内容太过真实和私密,以免受中伤,他选择在以色列之外,用非希伯来语写这本书。所以,书中记录的多是作者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心路历程,我就当是散文看了。

经过共读群里大家的讨论得出结论: 这本书写的应该是2004-2010这七年的故事。

为什么是“七年”呢? 从作者的儿子出生,到作者的父亲去世,正好七年。这七年对凯雷特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因为他最重要的亲人都在身边。也就是一家人整整齐齐的七年。

第一年的第一篇,他写在儿子列维出生的当天特拉维夫刚刚发生了恐怖袭击。

第七年的最后一篇,他写儿子七岁时他们一家三口在空袭警报中随地卧倒在高速路上。

这七年,从爆炸声中开始,到爆炸声中结束。这似乎是作者为了达到某种前后呼应的效果而故意为之的写作手法。然而,空袭、冲突、战争……这些离我们很遥远的名词,对那个地方的人们来说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孩子一出生就要考虑将来是否参军,或者更准确的是“如何才能避免参军?”。在惶惶不安和似乎无止境的战争中,他们都如何生活呢?充满恐惧?一蹶不振?得过且过?作者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用幽默又感伤的文字给我们描述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些片段。

据说凯雷特是以色列最受年轻人喜欢的作家,也是以色列全国书店中作品失窃率最高的作家。有书店老板曾写信给他让他尽量在夏天出新书,因为冬天大家衣服穿的多更方便偷书。这件事听起来是个笑话,但对书店老板来说,这可能是个实在的烦恼。就像我觉得这本书里很多文章都很幽默,甚至很多人感觉作者有点油嘴滑舌、爱耍嘴皮子,但对作者来说,这可能是他对抗日常沉重和悲伤的秘密技能。作为一个犹太人,作为一个犹太大屠杀幸存者二代可能有的内心创伤和焦虑、敏感,他都写到了。

为什么会有反犹主义?除了历史和宗教的原因外,犹太人有钱、会挣钱也是一个原因。因为掌握经济命脉,所以引起很多不满。

传说犹太人一年人均读书70本,不知道这个数据的来源,但是犹太人重视教育应该是真的。不管重视教育是不是完全为了钱,或者就算是为了钱,我们也要承认他们确实有智慧,确实“聪明”。也许长期的流亡生涯迫使他们认为要有钱才有安全感,爱财而取财有道,这又有什么好说的呢?如果注定要成为一个难民,那也最好做一个有存款的难民。如果注定要经历苦难,那也最好笑着接受。

作者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聪明、乐观的老头。

几十年前,他的新房子里买不起瓷砖,然后跟瓷砖公司达成交易免费获得瓷砖,条件是把他们家当作样板房。几十年后,他得了癌症,跟儿子淡定又热烈地讨论治疗方案,就像在商量一桩生意。

他说:“我热爱生活,如果生活质量好,最好不过。如果不好,就不好呗。我没那么挑剔。”。

他说他就喜欢在谷底时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位睿智坚强又举重若轻的父亲的保护和影响,作者才能在这个有时很险恶的世界中依然保持着幽默依然能发现美好。正是有了这样的传承,作者会在遇到空袭警报时和儿子玩“熏牛肉三明治”游戏,远处是爆炸声,近处是一家人的欢笑。

我对战争和历史一无所知,中东那些国家名和地名我只是偶尔从新闻联播最后5分钟听到。所以对于战争我不想多说也说不出什么。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并不能理解他们日常的悲痛和恐惧。但这本书感动我的更多的是一家人的相亲相爱以及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表现出的温情和满满的正能量。

因为听说伊朗可能很快会对以色列投下核弹,于是作者夫妻二人认为“如果无论如何我都在劫难逃,那我可不当傻瓜”,他们决定不再浪费时间和金钱在一些没必要的事情上。反正所有一切都要真正结束了,那么盘子也不用洗了,漏水的天花板也不用修了,花园更是不用整了……甚至可以去银行贷一笔款来挥霍享乐,因为他们坚信最坏的情况就要来了。所以到最后他们清醒了,意识到核弹可能不会来时甚至有点失望和恐慌。怎么办?在堕落和懒惰中,还没被核武器毁灭,就要先被肮脏的生活环境和债务毁灭了。

这似乎是一个伪命题: 如果生命只剩一天,你会怎么活?

认真努力,安分守己地过完有意义的一天?

还是破罐子破摔混吃等死或者把以前不能做的事都做了?万一最终末日没有来呢?怎么弥补被虚度的时光?

在我看了十几遍的韩剧《我叫金三顺》中,男主找女二分手时说他厌倦了。女二问他:你确定以后跟她就不会厌倦吗?男主说:人都知道会死,还不是每天都努力地活着?

所以说,每件事每个生命都有一个终点。不管这个终点有多远,是可见的还是未知的,我们都不能得过且过。就算苦难近在眼前,也要努力地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因为,你怎么过一天,就怎么过一生。

读这本书总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是犹太人,他是一个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心理学家。怎样在艰难和苦难中活出或者找到生活的美好意义?我想这两本书中关于这个命题可能有类似的地方。

生活艰难,时有悲伤,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以上这些文字不是书评,我还没有能力“评”一本书的好坏。一本书对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我只想说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哭了很多次,也笑了很多次。也许生活不是空了一半的杯子,也不仅是“半满”了,它其中的美好已经满溢出来了,只是你没去发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美好的七年》读后感_22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