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1500字
用刻意练习的方法让人生充满各种可能
《刻意练习》这种工具书书因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没有买纸质书,第一次在微信读书上粗略翻阅了一部分,第二次又重新精读了前三百多页,做了点笔记,虽说还没完整地读完,一方面觉得前面基本涵盖了本书的内容,另一方面限时要交读书随笔,只能勉强随意说说感受。
首先:第一遍粗略读过觉得不就是我们日常强调要多练习、巧练习,比如学习既要勤奋又要有方法的一个道理吗?但最大的感触是外国人总能通过扎实过硬的实验分析得出科学研究的数据,用高度严谨求实的态度来说明道理,作者艾利克森持续多年与包括史蒂夫在内的几个普通人做记数字串的实验,实验细节穿插在书中各个环节,让整本书读起来接近地气、引人入胜,再结合大量名人以及各行各业普通人的经验证明此观点,引用案例之多既见研究程度之广深又极具说服力。反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荀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样类似于一万小时定律的古训,哲学思想精深,非常擅长说理,却多以打比方举例子为主,很少有人会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去花时间和精力去做调查分析和科学实验。究其原因可能跟我们近代在科学革命中的落后有关,也跟中国人注重习惯经验有关,还与做这样的实验要花费的成本有关。但两相对比,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其次:对一万小时定律的质疑是一大亮点。作者强调了一万小时定律出台的来龙去脉,有意思的是对格拉德威尔没有尊重诺奖得主西蒙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因此认为对自己的刻意练习理论构成了极大的冲击。但也反过来利用这一定律的不够严谨之处论证了刻意练习的必要性。用比尔盖茨的话说:一万个小时的定律是有帮助的,但真正实现还是要坚持不懈,并且练习上很多个周期。
第三:深入浅出地阐释刻意练习的概念。其实,刻意练习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似乎运用地非常普遍,我一边读一边联想起自己学开车、坚持长跑、学游泳等很多挑战性的往事。道理也很简单:我们需要练习,但不能重复机械天真地练习,否则,只能成为卖油翁,而不能成为卖油富翁。问题是如何刻意练习?作者告诉我们在练习中需要定目标、找方法、不断突破自己,特别是原本的舒适区,要有反馈,懂得纠正,突破转移瓶颈期,最重要还要有个好老师的指导,如果不幸没有,就要自己创造潜力,注意,是创造,而不是挖掘。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控制自己。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都遵循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原则,而天赋则是可以练习和培养的。
浅显的道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结合最近的实际谈谈。
以前读书,要么囫囵吞枣得读,读过毫无印象;要么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啃,一本书永远读不完;现在在有书群里学习后基本是粗读后再细读,在书中圈圈点点、查找出处,或者摘抄片段好语、与人辩论、记下笔记与所思所想。
前一阵子,怀抱着浓厚的好奇心参加了工笔画公益课学习。之前有学写意画,每每拿着笔不知道如何画出优美的线条,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而工笔画基础学习中在老师要求下每天都需要练习线条,手里的笔伴随每天一幅的花头勾线练习终于不再颤抖,手下线条越来越流畅。
最新加入的英语口语学习群,小组成员制定规则、每日完成口语练习作业,不仅经常互相探讨,还得到远在休斯顿的Nancy 老师携一位发音纯正的小老师无偿地指导援助、出谋划策。
纵观这些学习中都有刻意练习的影子:比如有菲陌、茉莉、Nancy 这些或师或友的好老师们不遗余力地指点,友友们都有完成目标的决心和毅力,定了21天或n年的计划,老师和书友还会给你外部的反馈,我们得以改正缺点、纠正错误,或者得到鼓励、再接再厉。我想不论能否成为最出色的人,这样的刻意练习是获益匪浅的。
很喜欢书中一句话,用来作为结尾:让我们成为练习人,在有生之年通过练习来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人生充满各种无限可能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