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000字
1916年,萧红5岁。在2016年的今天,透过《呼兰河传》,穿越整整100年的光阴,我看到春日的暖阳下,一个可爱的小丫头在自家的后园里看花红草绿,看蝴蝶蚂蚱;看到夏日炙热的午后,她用水缸的盖子在墙角给自己搭一个小小的窝,或随着祖父栽花拔草摘豆荚;看到深秋,满园的蒿草和荒芜,每日清晨,却有那脆生生稚气的读诗声;看到隆冬,白皑皑的雪覆盖下来,女孩跟着祖父烧苞米,或在磨坊窗下跟冯歪嘴子一句一搭然后一句不搭地偷偷溜走后,两人抑制不住地开心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茅盾在为该书所作的序中说\\《呼兰河传》给我们看到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我却以为,那样的童年是有趣而难忘的。一方大的庭院,一个小小的稚嫩人儿,一段不谙世事的时光,如此美好。我们都有过这样清新的记忆:那时年少,天马行空,温暖慈爱的祖父细心呵护,天真烂漫的心没有负担,一颦一笑间都是脱不掉的幸福颜色,每天,晨曦总是不急不缓地慢慢爬上枝头,于是以为围绕在身边的是整个世界……
看得太多描述人世间离愁苦恨的文字,看到萧红童年那段灿烂无忧的时光,不由嘴角轻轻上扬了。仿若无意拨开丛丛杂草,顷刻间突然看到大片青草地上盛开的朵朵黄色小花,于清风暖阳下独自绽放,轻轻摇曳,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
萧红的率真、自然与敏锐,成就了她于人生最寂寥的时光里,完成了这么一部最成功的作品。她的笔调自然流畅,从无华而不实、枯萎无力和语言的纠缠不清,叙述的事件和塑造的人物真实、自然而扣人心弦。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子,卖豆腐的和买豆腐人们的小小心思,扎彩铺里活神活现的祭祀物件,四月十八的娘娘庙大会,五月节、七月十五放河灯、唱大戏、跳大神……还有笑盈盈的祖父,严厉的祖母,悲惨的团圆媳妇,倔强的有二伯,憨实的冯歪嘴子……每一件事情都描写得具体详细,每一个人物都勾画得栩栩如生。我们看着呼兰小镇的人们每天来来去去,自然生息。纯朴又愚昧,善良又顽强。她鞭挞他们,又同情他们。
如有机会,一定要再读一次。年少时光最难忘,是因为世界毫不吝啬地将明媚洒向了那段岁月。隔着薄薄的书页,看到萧红的小镇,她的后园,她的邻居们,我的童年也如此自然地浮现眼前:做爷爷放牛的小跟班,最爱吃奶奶做的鸡蛋面,家乡的青石板路,弯弯小河片片稻田,金灿灿的油菜花……直至满眼雾气弥漫。儿时的记忆就这样重新握于手心,被暖得发热。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呼兰河传》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