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_1500字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1500字

10月10日,2014诺贝尔和平奖尘埃落定,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成为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之一,同时她也成为该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
在诺贝尔委员会对马拉拉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她在最危险的情况下为争取女童教育权进行斗争,成为女童教育权的一个代言人,她的奔走与呐喊成为激励女孩们重返校园的号角,她的荣誉与影响力也成为挑战塔利班的利剑”。
如果仅仅从她尚小的年龄和巨大的荣誉来看,你永远都不能理解她所背负的使命和所承受的压力。所幸她用笔,记录下了身边的苦难和自己所经历的苦痛。正如她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所强调的那样,“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教育第一。”而她的另一句话似乎更有力:如果一代人没有拿过笔,就会接受恐怖分子递过的枪。
马拉拉有一个开明的父亲,这也是她从小就能握笔写作,捧书阅读的最大原因。父亲是当地“胡沙尔学校”的创建者,是积极推行女童教育的行动者。在父亲言传身教之下马拉拉很早就开始涉足政治话题,她的父亲也一直鼓励她积极地投身政治运动。2008年9月,他被父亲带到了白沙瓦当地的媒体俱乐部进行演讲,而她对塔利班组织剥夺其受教育权的指责被当地媒体广泛传播。这是马拉拉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以一个亲身经历塔利班统治的女孩形象控诉塔利班组织对自己以及同龄人受教育权的剥夺。然而这次演讲仅仅是一个开始,马拉拉所在的斯瓦特县很快就成了塔利班势力影响越来越严重的地区。
正是在塔利班势力取得当地控制权的那段时间,BBC策划了由当地女学生匿名在博客上写日记记录生活的栏目,而当时只有11岁的马拉拉成为了被选中的人。从那时开始,马拉拉真正将政治同自己的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她开始奔走在了呼吁女童教育权的路上,这里有根深蒂固的反对,更有来自塔利班随时的袭击威胁。而真正的威胁在2012年的10月9日不期而至,在蒙面武装分子的枪击下,马拉拉左眼眶被击穿,随后子弹从左耳射出。当时只有15岁的马拉拉就经历了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经历的恐怖袭击,也许她会被吓坏了,从此远离政治,远离她的家乡去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
一方是塔利班武装分子,另一方是一个年幼的女孩,而武装分子竟然将枪口对准了手无寸铁的孩子!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表达强烈的愤慨,都不能忍受这一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于是整个国际社会都沸腾了,马拉拉的安危成为了每个人都关注的事件。本书仅仅写到马拉拉遭受枪击并被转移到英国伯明翰的医院救治成功便完成了。然而马拉拉的传奇人生还在不断上演着,大难不死的马拉拉将世界注意力吸引到为家乡女童争取受教育权的主张上,她很快将自己的伤痛扔在脑后,向着更伟大的事业进取。
可以说,没有这次袭击,马拉拉的拿奖很难说;经历了这次袭击,马拉拉的获奖同样让人吃惊。一直以来饱受诟病的诺贝尔和平奖都充满了西方带有偏见的选择。马拉拉为争取家乡女童受教育权的行动以及因此而遭受的袭击都理应获得人们的尊重和同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她为世界和平做出了足够大的贡献。我们在为马拉拉传奇欢呼的时候更应该清楚的是她的获奖背后是否更是一种政治信息的传达?
马拉拉所在的地区离和平很远,并不会因为马拉拉的获奖而能有更深层次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是缓慢的,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天换地的;马拉拉离和平奖很近,是因为苦难成为了她的加分,坚毅成为了她的标识,大声疾呼与奔走成为了她面对世人的最好行动。
离和平很远,离和平奖很近,这是每一个饱受战火困扰地区及其中“最大的”抗争者之间的永恒命题。同样的,马拉拉也是这一命题的面对者。至于今后,马拉拉将如何走下去,我们无从知晓;但当我们回首,我们依然看到了她的坚毅与不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是马拉拉》读后感_1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